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刘开明:做干净担当有为基层践行者

[ 作者:刘开明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0-31 录入:实习编辑 ]

10月21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意义深刻又发人深省,当前,扶贫正处在攻坚拔寨的决胜时期,也是啃硬骨头、时不我待的关键时期。作为基层干部,我们离群众最近,服务群众最直接,能否在工作中做到干净担当有为,能否继续发扬长征大无畏的奋斗精神,是我们这一代人走好自己长征路的关键和前提。

基层干部要心存敬畏,恪尽职守不碰底线、不越红线。“心存敬畏”,不仅仅是为官之道,也是为人之道。不管你是党员还是群众,不管你是公职人员还是普通百姓,任何人都没有超越法律法规之上的权利。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在重拳“打虎”的高压态势下,上至中央政治局委员,下至一般干部均有落马人员,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生的过程中,只要违纪违法,不论其官职大小,不论涉及任何人都将一查到底,绝不姑息。当前,脱贫攻坚的冲锋号已吹响神州大地,站在“十三五”时期新的长征路上,全国上下正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努力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维护好党纪国法的威严,我们的所有干部,特别是基层的领导干部只有心存敬畏,恪尽职守不碰底线、不越红线,才能为持续健康,有条不紊地为打赢这场输不起的脱贫攻坚战而贡献智慧和力量。

基层干部要敢于担当,脚踏实地践行奋斗必胜的革命精神。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要求党员干部要“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 敢于担当,就是要求我们在自己的岗位上敢于负责、高度负责、认真履职。在基层,特别在乡镇,大到项目引进、基础设施招标、矛盾纠纷调解,小至打证明、反映困难,无不例外需要寻求政府的指导和帮助。在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过程中,一些基层干部习惯于求稳怕乱,对涉及资金较大的工作时持有排斥心理,对职责范围内该做的事因怕担责而不敢拍板,对该出面解决的事因怕冒风险而畏首畏尾、推诿拖延,内心保守而不敢作为。领导干部敢不敢担当,不仅事关一个地区、一个部门的发展,还事关干部培养,事关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和支持。抓好脱贫攻坚是我们这代人要走的长征路,为的是帮助贫困群众发展好生产,拓宽他们的收入渠道。因此,在扶贫建档立卡上要按照标准做到实事求是、在结合贫困户发展意愿上要科学设置扶贫项目、在实行动态管理上要做到一户不漏等相关工作中要敢于担当,善于担当。只有设身处地为贫困群众着想为地方经济发展着想,通过脚踏实地走千家户进万家门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才能避免裹足不前善做善成,才能激发基层干部不畏艰险走好新时期的长征路。

基层干部要俯下身子,做群众心中善始善终的引路人。长期以来,密切联系群众,同群众打成一片,一直是党的光荣传统。在新的时期,走好这代人的长征路正是这一光荣传统的重温。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责任重大、使命光荣,需要的不能光靠开几个会,实施下去几个扶贫项目,而是要时时把人民群众的冷暖看作第一信号,把群众的民生事业当作第一公务。处在党对农村阵地的前沿,是党联系人民群众的基石和纽带,基层干部要坚持每月拿出时间俯下身子深入田间地头与群众谈心,拉家常,及时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避免脱离群众的危险。在实践中增智,在增智中实践,用良好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团结和带领群众发展生产,只有这样,群众才能接纳,才能认可,也只有这样,基层干部才能和人民群众心连心打成一片,才能团结一致共谋发展大计,才能为顺利实现脱贫攻坚激发源源不断的动力和热情。脱贫攻坚长征路不在于一朝一夕,而在于听党话、赢民心,脚踏实地俯下身子在群众中做善始善终的致富引路人。

作者单位:贵州省镇远县大地乡人民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