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指出,抓工作,要有雄心壮志,更要有科学态度。广大基层扶贫干部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生力军,这些年来,他们按照“用心、用情、用力开展扶贫工作”的要求,扎根农村、心系群众、艰苦奋斗,努力当好贫困群众脱贫的“催化剂”“助推器”。同时在实际工作中,也有少数扶贫干部因为主观、客观上的原因,状态不佳,工作不力,产生消极影响。(新华网 10月12日)
当前,我国的扶贫工作进入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脱贫攻坚新阶段。针对脱贫攻坚地区普遍地理位置偏远、自然条件差、区域发展条件差、公共服务落后、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等特点,中央提出了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新要求。所谓精准,就是要突出扶贫政策措施的精准度和有效性,让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明确靶向,有的放矢。从而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要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就要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精准定位、精准发力。这就要求我们的扶贫政策更加注重将短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相结合,从而综合施策,标本兼治。我们可以看到,在实施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在开展这一工作的过程中, 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扶贫资金在分配上还存在着“一刀切”“撒胡椒面”的问题;在一些地方,本该以扶贫济困为宗旨的扶贫开发工作却有些变味,把扶贫资金当成“唐僧肉”,而真正急需的贫困群众没有得到扶贫资源,甚至出现了百强县仍戴着“贫困帽”等不正常现象;精准扶贫应该以扶志为主,但在帮扶过程中,却出现了舍本逐末的现象,即在精准扶贫中仍然只是采取送一点钱或几包化肥或送一点衣物的救济式扶贫或慰问式扶贫;扶贫开发工作与农村其它建设项目缺乏有效衔接,工作联系、项目对接、资金整合相互之间协调不够,社会帮扶体系还未完全形成等等一系列的问题。
因此,可以说,当前,我国的扶贫形势依然是很严峻的,扶贫开发作为一项牵动全局、关系久远的历史任务,具有长期性、艰巨性、紧迫性特征,必须切实加强领导,强化责任,依法扶贫。
作者地址:北川县永安镇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