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是世界上最大的食品消费市场。这片大陆承载了超过半数的全球人口总量,2015年时就有43亿人口,预计会于2050年增长至51亿。
中国和印度两国加起来占了全球粮食消费总额的百分之二十八,棕榈油消费总额的百分之四十左右。中国单独消费了全球百分之二十五的大豆和百分之二十七的肉类,包括了百分之五十二的全球猪肉消费总额。包括了中国和印度,但不算日本在内的新兴亚洲在2016年的地区生产总值超过了欧盟。
印度是当今世界上大型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算,印度在2016-2017年度的经济增长为7.5个百分点,而全球经济增长预估则下降了3.2个百分点。人口统计的变化被看做是改变亚洲食品消费习惯的主要驱动力。根据布鲁斯金学会(一个美国的智库机构),到2030年为止亚太平洋地区会供应给百分之五十九的中产阶级食品消费(其中印度占百分之二十三,中国占百分之十八)。印度有着全世界最大的青年人口总量,其超过半数以上的全国总人口,约为6亿5千万人,均年满不足25周岁。同时印度还是世界第二大以英文为主要语言人口的国家,仅次于美国。更有趣的是,印度有超过2亿2千万的智能手机用户使她成为了世界上第二大智能手机市场。
趋向年轻化且越来越富裕的消费者再加上高速发达的科技彻底改变了食品的分配和消费机构。近期,允许国外直接投资能够百分之百地投入到印度的食品零售业的几项改革是投资业人士热捧的项目。
在整个亚洲看来,和粮食消费相比,对于高蛋白食品的消费,比如家禽类,奶制品,水果和蔬菜都在快速疾步增长中。这项趋势印证了已经确立的地区生产总值和食品中蛋白质含量的相互关系。现代化贸易的增长也促进了对于加工和包装食品的实验与创新。例如说,正当印度整体的人均大米消费水平落后于人口增长,而有组织的品牌大米消费市场却在以每年15个百分点的速度扩张。
从供应的角度来看,由于资源限制是农业生产增长的主要妨碍,亚洲会持续保持这样一个结构性的进口市场。举个例子来说,印度占有百分之二世界土地总面积和百分之四的全球水资源总量,但要提供供给给占全球总数百分之十七的人口。国际金融公司的2030年水资源集团预估印度到2030年的时候会达到百分之五十的水资源供求缺口。亚洲农业会持续面临各种其他的内部和外部风险因素,比如土地细分、气候变暖、技术应用率降低、土地退化、生产成本提高(特别是劳动力成本)、收割基础设施差和市场关联程度不够等。
而从需求的角度来看,亚洲同时距离单个市场较远。每个重要市场(国家)的习俗、文化、信仰、语言、饮食习惯、农业生产活动、管制环境和分销渠道都很不一样。即使是同一个国家之内的不同地区,差别都非常大——据说在印度,每隔一百公里当地的饮食习惯都会产生变化。在中国,有限的土地和水资源、相抵较低的生产力、激增的生产成本和对于食品安全产生的各种顾虑都促使国家增大进口产量,且同时更加要确保境外并购活动对于海外资产和供应的把控。然后,中国的缓慢增长对于全球商品市场的影响却意义深远,而且使得全球的出口商需要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发展更多市场,比如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和越南等国。
在印度,先不管结构上的那些挑战,像是土地产权碎片化、生产力低下、对于季风影响力的依赖性,还有多层供应链造成的高度浪费等等,印度仍然好多农产品的最大生产国家之一,例如有甘蔗、大米、牛奶、水果、蔬菜、茶叶和香料等。国外的公司和相关机构都可以得到这样一个难得的机会来和印度政府、农民和企业合作来将现代化的科技和知识运用到增强农业实践、生产力、农作物质量和控制农业生产进程。这项长期的运作可以帮助印度成长为一个战略上了农产品采购基地。
这对所有的利益相关方来言都是一个双赢的局面,而且有好几个印度的州政府都非常迫切地想要给国外投资商们提供资金和其他方面的支持来促进公私合伙制的项目并将农民和市场效益联系到一起去。世界经济论坛的一项全球倡议,农业新视界,促成了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20个国家间的多利益相关方伙伴关系平台。其中包括了与五个印度的州政府的合作关系,和许多商品价值链中的私营企业。
而对于澳大利亚的综合农业而言特殊的是,豆类和奶制品板块可供发挥的机会都非常大。尽管印度作为全世界豆类农产品最大的生产国家,他同时也是世界上豆类农作物最大的消费国家,并在未来最近几年内会需要从其他国家进口其消费需求量的百分之三十五以上。奶制品行业同时也给国内和出口市场的附加值产品带来了更多有利的机会。与其类似的发展机会也同时存在于许多其他的地区性商品和产品价值链的某些环节,如采收后的储存和物流管理方面。
其他的新兴市场(特别是印度尼西亚,越南和甚至是现代化快速发展的缅甸)都在谋求高价值且进货及商品品质有来源可追溯的肉类和奶制品商品来供给他们的城市中心人群。尤其是缅甸的新政府掌握了一个关键的机会来通过小型农业的发展促进缅甸国农业生产并加强其农村建设。
至今为止,亚洲的农业政策被误解为是偏爱食物生产方面的自给自足。然而,有好多关键因素都可以让亚洲国家逐渐融入到全球食物供应链中。城市化、经济抱负、改变食物消费趋势加上现代零售方式和电子商业都会给国内食物供应增加许多压力。为了能在全球食物商品交易中占得一席之地,亚洲农业需要变得更加可持续的发展,更加的多产并节约资源。地方和区域的消费者们要求安全且保证质量是可追溯的食物,并要求其供应商有良好的农业生产规范。与全球最顶级的食品品牌同台竞技要求亚洲农业拿出最高水平与他们针锋相对,并充分利用他们对当地市场的专业了解来提供更有吸引力的当地产品。
由于亚洲人口的持续增长,这个正在进化中的食品文化给国内外的高品质食品公司提供了发展的机会。为了占据这些有利市场的竞争从上层开始,把用最容易接近和最负担的起的方式可以和当地消费者沟通的质量保证作为领先。为了能让亚洲食品工业行业与全球食品商业链接轨,当地和跨国企业都需要建立与国内供应链伙伴、农民和相关利益较大的股东的合作关系,并展示其领导地位。这项合作的含义不仅仅意味着某一个公司的成功,而是为了要应对更大的问题如粮食保障、农场收入、农村繁荣和节约资源等。亚洲的政府部分需要扮演催化剂的角色来创造有利的政策和增强基础建设。为了能够加速这条价值链的改造,所有的利益相关方都要合作共进。
关于作者:Asitava Sen在印度和中东的企业银行、商业策略顾问和关于食品行业、农业综合企业、零售业、消费者和服务行业有着超过20年的专业经验。他目前是位于新德里的国际金融公司的高级农业综合企业专家。他同时也是世界经济论坛在印度的倡议“农业新视界”的顾问。在他加入国际金融公司之前,他曾任职荷兰合作银行、普华永道、尼尔森公司和其他大型金融顾问公司的多项高级管理职位。
翻译:Lingzi Lu
版权声明:本文原文为英文,作者Asitava Sen,由BoundlessPlainstoShare项目组翻译。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知为农网 2016-10-13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