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三运专程来到武山县,开展“脱贫攻坚回头看”。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扎实开展“大走访、回头看”活动,深入基层和群众,沉下身子访民意、认真过细察实情,瞄准存在的重点问题,采取系统有效的办法加以破解,让贫困群众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甘肃日报 10月12日)
俗话说“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成败,而态度决定一切。”在日前开展的“脱贫攻坚回头看”中,王三运书记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基层和群众,沉下身子访民意、认真过细察实情,瞄准存在的重点问题,‘访’就一定要用扎实的作风全面摸清群众的实际情况;‘看’就一定要用过细的工作全面掌握当前的瓶颈制约;‘干’就一定要用改革创新的方法破解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真正让干部转作风、群众得实惠、干群关系更密切,不断提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笔者以为,用好“访、看、干”,无疑是为脱贫攻坚导好航。
摸清实际情况,方能有的放矢,这是对“访”的基本要求。其实对于脱贫攻坚而言,“精准”是第一道关口,情况了解不准、信息不准、家底不清,必然导致扶贫效果不佳,甚至还可能出现扶贫资金没扶到贫却帮了富。而通过全面摸清群众的实际情况,就能把真正的贫困人口挑出来,通过扶贫信息化建设和管理以及动态监测,就能及时掌握脱贫的变化情况,确保不让一个地区、一个家庭、一个人口在全面小康的路上掉队。并且,也能通过摸清实际情况,进行扶贫类型区分、问题解决、找准切入点、提高精准度,在确保实效性上瞄准扶贫对象精准发力。从根本上切实解决群众最急需、最期盼的事情,让群众知道党和政府做的实事好事,激励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诚然,从“扶贫”到“脱贫”,虽然只是一字之变,但在经过多年的扶贫开发以后,对于当前的脱贫攻坚而言,剩下的便是难啃的“硬骨头”和瓶颈制约问题。为此,领导干部必须要用过细的工作全面掌握当前面临的困难,在“看”中找到贫困的“症结”,开对治愈顽疾“药方子”,找到拔掉穷根“药引子”,加快由偏重“输血”向注重“造血”转变。才能令扶贫干部在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增强责任感紧迫感中,为困难群众找到脱贫的路径。如:帮助特殊困难家庭的子女,通过学习掌握一技之长,解决就业问题;针对致富难问题,由政府补助资金和精准扶贫贷款,帮助发展养殖产业等等如是,真正形成扶贫之路千万条,关键在那条更适合。
说一千道一万不如一个“干”。这个“干”既有领导干部转作风,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如何在深入细致地工作中,及时排查调解邻里之间、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和隔阂,营造团结和谐、心齐气顺的良好氛围,促进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更有帮助困难群众在改革创新中找到破解贫穷的方法。因为扶贫助力给钱给物,只能解一时之困,要彻底脱贫,唯有以产业扶贫才是治本之策。这实则是对“造血功能”更高要求。这就需要各级领导干部踏踏实实、有板有眼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需要各级各部门守土有责,把脱贫攻坚工作真正干在实处。
最后,成功路上,天时、地利、人和是必备三要素。笔者以为,“访、看、干”三者的有机结合,定能为脱贫攻坚导好航。也相信,有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有了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有了扎实开展“大走访、回头看”活动,定能集众智、聚群力、迎难而上,形成扶贫开发工作的强大合力。
作者单位:四川北川县组织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