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省市县乡村各级脱贫攻坚工作队带领广大的群众,忘我的奋战在基层一线,在住房改造、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并取得很好的实效。其中产业的发展作为群众收入的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群众在实际“指标”上的脱贫,但是在产业发展过程中,项目规划部门“规划”过多, “越俎代庖”现象不同程度存在。作为项目规划部门和脱贫攻坚工作队,做好“三要”,防止产业发展“越俎代庖”。
一要因地制宜。因地制宜是产业扶贫的关键,要摸透村情、乡情、县情,了解和把握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市场容量、产业链接等方方面面因素,只有 “知根知底”,才能让扶贫产业真正根植于区域资源优势。同时,还要因人制宜,要充分考虑人力资源状况,把准不同扶贫对象的“脉”,实事求是,统筹兼顾,把各方扶贫力量和资源整合好。
二要调动群众积极性。扶贫产业再好,群众不接受,也等于零。做好推广员,要充分尊重农户的意愿和想法,了解他们的所想、所盼、所忧,通过政策宣讲、利益引导、典型激励,更要发挥产业的龙头带动和能人效应,让贫困群众认识到差距、树立起信心,真正调动起产业扶贫中贫困群众主体的强大内在动力。
三要做好服务和保障。产业扶贫,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有的有产品没资金,有的有人力没技术,有的有产业没产业链,这就要我们项目规划部门、政府在“建基础设施,抓技术培训,做产品推广,引资金活水”等方面切实提供保障,做好服务。
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改变以往“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但是也要防止血液是否适应身体的需要,防止产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越俎代庖”。
作者单位:沧源自治县委组织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