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潘陶:从文化再认同到空间再生产

[ 作者:潘陶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0-03 录入:王惠敏 ]

永居才能保乡愁,经营方可谈经济

如果我们买房子只是为了投资,从来没有想过我们会在里面住一辈子。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和邻居打交道,为什么要去在意门口的那个店会开成什么样子?这只是投资,和居住没什么关系。我认为在这种逻辑下,无从谈起乡愁,也不会有文化的认同。

而从经营者的角度来看,我们想干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融合以及为老城提供保护,让每个地方都或多或少的保留下原本的生活方式,这样才能慢慢找回已经逐渐丧失了的、远亲不如近邻的感觉,才能让经济有可谈的资本。

本次采访的嘉宾,是urbaneer都市工作群及《乡愁经济》媒体平台的创始人潘陶先生,为此我们特意援引《乡愁经济》微信平台的发刊词。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我们动起来了。或迫于生存,或勤于进步,欲望之下,我们迁徙、移动,利益至上,我们不惜把孩子们童年的空间记忆买来卖去。

几千年,农业文明传统下的“个体-家庭-家族-故乡”的空间范围,是与人群社会的心理认同的距离空间架构高度重合的,几乎是瞬间,这种地理空间与文化心理的双重价值体系崩溃了。

你我参与其间,皆成为了一群居无定所的中国人(我常问身边的人,你住的家有5年吗?)。故乡的视觉和心理记忆,就这样被擦除了,在城乡巨变下荡然无存。

每一个内心长期流离失所的个体,为了不自觉生活苟且,不得不努力地把人生自导自演成供人参照的成功学范式,家里的房子、车子、娘子不过是这出闹剧里猥琐的道具。一群心灵上无家可归蓬头垢面的人,才特别需要《舌尖上的中国》关于乡愁味道的救赎。

回放最近的热词:文化、艺术、健康、养生养老、生态、农业、休闲度假,哪个不是过去遗忘的角落?哪个不是对乡愁的寄语。但是,当下的利益格局下,哪个不能沦为炒作的题材,哪个不能被操作成欲望的CBD(甚至于三农)?

新一轮城镇化之路上,如何避免“乡愁”成为全新的“打造对象”?又如何避免其成为散酒、甚至成为假酒的“新瓶”?用经济的普遍规律让“乡愁”不流于概念,又不沦为炒作的题材。

永居才能保乡愁,经营方可谈经济。

间再生产与文化再认同

视频来源:urbaneer都市工作群、刘宇扬建筑事务所、集合设计、一宇设计、Chora联合团队——上海青西三镇之练塘“智慧城乡”规划设计

在江南水乡的保护与改造上,我的大部分精力都是用来在想,这里为什么会有周庄、为什么会有锦溪、朱家角、练塘、章堰等等古镇古村,整个水乡的地理人文空间的意义究竟在哪里?而不是在想应该怎么去改造?可以这么说,江南水乡是连在一起的一座城。

而在当下的中国,大土地开发模式伴随着宏观经济放缓已近尾声,在城市,越来越多的增量开发转为存量与发展。而随着城镇化与人口的大规模迁徙,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来到新的城市生活空间,空间与文化的背离成为中国社会的常态。我们开始思考“空间究竟为谁使用?我们为何要保留?为谁打造?”等问题。

以上海的嘉定的古城区域为例,在这里最重要的是三张图,一张是水网图,代表了古镇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一张是陆路交通,代表了古镇今天的生活逻辑;

最后一张是城际轨道交通图,促使人流和物流以超出我们想象的速度在传递。

这三者之间有它不匹配的地方,也导致了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存在了空间和文化的矛盾。这正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如何让一个适应现代陆地生活方式的人去理解到当年以船、湖泊为主的生活方式?我们该怎么做?我们应该去思考,真正影响我们的那些水面以及水上的生活方式,包括其语言还有饮食习惯,我们该如何去保护它。

嘉定城区的水陆双棋盘格局

在我们之前的调查和研究,其中最重要的是时间和空间两个概念,以嘉定印象为例,由于区域中的外来人口居多导致古城中的内容与空间也是完全脱离的,甚至街道两旁来自各地的餐饮小店,让古城的现状与本地文化愈发疏远,难道我们要保护的是这样一个街道吗?

空间的再生产是容易的,而文化的再认同是非常不容易的。我们在生产空间的时候我们需要找到一种文化认同。从城市化进程来看,越来越多的人从乡村搬到了城市,究竟什么地方才算是他的故乡,什么地方的文化才有他的文化认同,这个问题才是最痛苦最无法解决的问题。

现场问答

问:为什么会对“乡愁经济”感兴趣?

潘陶:早期的关注乡愁经济跟老城保护有关、跟老房子的保护有关、跟传统文化保护有关。由于我热爱这些内容,我成了保护传统文化的人。我想说的乡愁并不是一个情怀。有句话:永居才可保乡愁,经营方可谈经济。

问:您觉得“乡愁经济”的具体表现形式可以有哪些呢?

潘陶:乡愁经济应该是一个故乡的感觉,对一个人的心理产生某种安定的状态是至关重要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让中国人找到了共有的乡愁,但各地的美食也都不同,这就是乡愁。

问:怎样的表现形式才可以化“乡愁”为“经济”?

潘陶:举个例子,上海新天地开的一家卖烧饼油条的店,它的名字叫眷村,从表面上看它是从台湾引进的,但实际这家店是一位安徽人开的。这位创业者在上海开了这家靠引进台湾的乡愁味道,让上海人重新吃到了好吃的烧饼和油条,并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这就是把乡愁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哪里有乡愁的强烈的需求,哪里就有供给侧的改革。 

问:您可否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青浦练塘的项目?

潘陶:练塘最值得保护的就是它的普通,它的普通所带来典型性。首先我们认为练塘不能开发成旅游项目。它就应该是上海近郊,有着地道乡土气息的古镇。20年以后,可以让我们的后代在这里吃到老上海的味道。

问:如何让乡村直接和开发商合作?

潘陶:我们一直认为“社区支持农业”这个概念非常重要。我们让一个乡村跟一个城市里的社区结对子、我们让市中心的一个菜场跟乡下的一片农田结对子、然后我们让这个某某人家里的一片自留地和某某人家里的一张餐桌结对子。其实这是个体系难建立的问题,一旦建立起来就非常容易。先把上海郊县农田跟本地发展商连接起来。每家发展商都有自己的物业管理,为了保障自己社区居民能吃到更好的菜,更健康的食物,更好地服务社区,其实也是利润来源。.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乡愁经济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