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州脱贫攻坚工作,热火朝天。五共工作法响彻金州大地。全州领导干部为了尽快脱贫,苦苦寻求最佳工作方法,不断的走村串户中,在一次次与群众共商中,摸索出了共商、共识、共建、共享、共担的“共享”工作流程法。即五共工作法。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收到了显著效果。什么是五共工作法呢?发展乡村倍增计划为依托实现脱贫,在实施乡村发展倍增计划过程中,自上而下实施精准脱贫、脱贫攻坚计划,通过实施乡村发展计划,领导干部可以和人民群众共商、共识、共建、共享、共担,唤醒老百姓的责任意识,解决好同步小康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凸显在脱贫攻坚、同步小康中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五共工作法实际上就是我们党的群众路线的一种表现形式。群众路线是指,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对党的历史进行考察,我们可以发现,党的群众路线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蕴藏了丰富的内含。共商就是去同群众商量,了解群众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意愿的过程,为群众贫困找原因。共识跟群众达成共识,心往一处去,劲往一处使。共建就是我们与群众建立起一个协调机制,拟出帮扶计划方案,共同来执行并完成脱贫。共享,一起分享成功的经验和喜悦。共担,与老百姓共同承担所遇到的困难。
一、五共工作方法是一种大胆的理论实践尝试
五共工作法体现了敢于担当的精神。在抓脱贫攻坚工作落实的过程中,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始终是客观存在的,是我们无法回避也回避不了的。对于脱贫攻坚工作中的矛盾和问题正确的态度是:“不要怕遇到矛盾和问题,而要敢于正视矛盾和问题;不要绕开矛盾和问题走,而要同群众一道千方百计地去求得矛盾和问题的及时正确解决。”
群众工作方法很多,不同地域不同单位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群众工作方法。在党的革命时期,在党建设时期,在党改革开放时期,在党的脱贫时期。都充分呈现了一批具有时代价值意义的群众工作方法。任何新事物的产生都有两面性,有积极的一面,有消极的一面。五共工作法的创新就是不怕产生负面影响,敢为人先。恰恰符合党的好干部标准要求,同时体现了干部要敢于担当的精神。
五共工作法产生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在乡、村、组、农户中产生了强力的社会反响,引起了共鸣。如这样一些报道:点燃了群众的脱贫激情。落实五共工作法,引领脱贫奔小康。推动精准扶贫,实现有效脱贫。运用五共工作法,走好“扶贫”致富路。学好五共工作法,种好“扶贫”致富树等等。
二、五共工作方法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
五共工作法是在新的发展理论背景指导下提出的。十八大党中央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接着提出了“四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又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所以,它的产生有理论背景。
五共工作法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提出的。在全国乃至世界共同消除贫困的前提下提出的。当前,扶贫开发到了攻克最后堡垒的阶段。西部地区,特别是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革命老区、连片特困地区的脱贫攻坚情况所面对的多数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
距2020年还有4年时间,我国已然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为此,党中央加大力度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由于偏远、落后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距离市场较远、农民素质较差、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地方党委和政府经济实力也较弱,所以,党中央大决心要解决这些地区的脱贫问题。目前,全国还有7017万农村贫困人口。其中,对于1000万左右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各级政府要通过社会保障实施政策性兜底扶贫,对于1000万左右居住在生产、生活条件较差地区的贫困人口,各级政府要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实现脱贫。那么,对于其余5000万左右的贫困人口,各级政府就要通过对口扶持等措施,推进当地农业现代化建设,发展农业农村经济,以其自身发展实现脱贫致富,和其他一同奔小康。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也是对全世界的郑重昭告。“全国还有5000万贫困人口,到2020年一定要实现全部脱贫目标。这是我当前最关心的事情。”习近平强调,“任何一个地区、任何一个民族都不能落下。”脱贫攻坚是干出来的,靠的是广大干部群众齐心干。
五共工作法是因地制宜提出的。地区差距是一个历史问题,还是发展中的现实问题。面对黔西南而言,不同地区之间自然条件不同、资源禀赋各异、历史基础有别,地区差距问题由来已久。各县(市)在经济发展、技术进步、社会事业发展和资源分布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指出:“区域发展不平衡有经济规律作用的因素,但区域差距过大也是个需要重视的政治问题。”作为贫困问题最突出的地区,黔西南不脱贫,贵州就不能脱贫,中国就不脱贫,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庄严承诺就不能实现。贵州省4个同步小康最困难县中黔西南有3个,分别是晴隆、册亨、望谟;在黔西南州9县(市、试验区)中,7个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目前,黔西南州还有88个贫困乡镇629个贫困村43.23万贫困人口。黔西南州紧紧围绕“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总体要求和“33668”脱贫攻坚行动计划,精准落实五大发展理念,采取超常举措,创新体制机制,全力攻坚。到2020年,稳定实现全州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有保障的目标,确保所有农村贫困人口收入超过扶贫标准保障线,贫困县和贫困乡(镇)全部实现“减贫摘帽”,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
群众工作方法是思路问题、方向问题,是发展的着力点。发展理念对了,工作方法对了,任务就好完成,习近平总书记一直讲问题导向,每一个理念解决的问题不一样,各有侧重。
三、五共工作法丰富了党的群众工作方法
善于利用和创新群众工作方法是我党的优良传统。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方法指引。“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五共工作法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具体体现,既是工作要求,又是工作方法。在工作实践中的目的就是让党员干部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多了解民生诉求、人民期待和政策得失,把群众的诉求、期待和意见纳入党委、政府工作目标和决策范畴,转化为实现中国梦的力量。
创新是动力,有了五共工作法干部工作有动力。五共工作法在指导思想上树立群众观点、强化群众立场;在工作内容上反映群众愿望、满足群众需求;在思想作风上增进群众感情、拉近同群众距离。从微观上来说,就是要多关注群众现实需要,多说群众想说的话,多关注群众对我们工作的评价,更加注重启发群众自觉,更加注重对群众滴灌渗透,更加注重与群众情感共鸣。在干部身上要压字当头。在干部身上除体现“四位一体”干部管理办法外,还在干部身上压担子、压任务。激发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中大显身手,为老百姓干事创业。在群众身上要征字当头,通过征集项目、征集思路、征求意见。为此改变传统的工作方式,让乡村干部、乡村能人、广大老百姓动起来、热起来,形成争先恐后同步小康的浓厚氛围。
四、五共工作法是脱贫攻坚思想的深化和深入
习近平提出了脱贫攻坚的战略思想,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同富裕”这一根本原则也成为习近平脱贫攻坚思想产生的理论源流。怎么落实,用什么方法去落实,摆在我们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面前的重大历史课题。“五共”工作法的提出,为我们的脱贫攻坚做出了强有力的回答。
五、五共工作法体现人民至上的价值观,做到了人民自愿
满腔热情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为群众办实事。在群众中去宣传讲解党的脱贫政策,也是意识形态工作的一部分,怎么动员群众参与到脱贫工作,让群众变成脱贫工作的主体,需要联系群众,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联系群众强调“心”,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毛泽东同志在不同革命和建设时期,对“人民”曾有“四种”不同的比喻:第一种是把人民比作“上帝”,第二种是把人民比作“眼睛”,第三种是把人民比作“土地”,第四种是把人民比作“水”。这些比喻,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同志崇拜人民、立足人民、依靠人民、爱护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民观。这些比喻,是党的宗旨的生动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习近平说,“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如果我们脱离群众、失去人民拥护和支持,最终也会走向失败。”他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强调,“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一个新政策的出台不一定受到群众的欢迎,有的新政策的推行受到群众的普遍质疑。关键还在于贯彻落实过程中,讲究方法。习近平常说,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从思想和行动上都要体现人民至上。
我们相信学好“五共”工作法,就一定能够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水平。依据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帮助制定产业脱贫计划、农户增收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一定能够引领老百姓脱贫致富奔小康。
作者单位:中共兴仁县委党校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