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余志勇:让三色课堂为新农村建设添彩

[ 作者:余志勇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9-23 录入:实习编辑 ]

“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带头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9月19日天色刚暗,宜宾县蕨溪镇政权村村口的大喇叭又响了起来。党员李荣飞翻开早已准备好的笔记本,一笔一画地记录着。“这是咱村的‘红色课堂’。”村党支部书记姚本根颇有些自豪地介绍,“虽是贫困村,但越来越多的村民走进‘三色课堂’,脱贫奔康不在话下。”(四川日报 9月20日) 

何为“三色课堂”?就报道而言笔者不免做一赘述,它是指“红色课堂”“金色课堂”和“绿色课堂”。其主要目的旨在通过“红色”教育、共享“金色”成果、建设“绿色”家园中,强基础、促经济、构和谐,从而把“两学一做”转化为活力,灌注发展新血液,打造出农村新风貌。笔者以为,要加快新农村建设,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唯有从促进广大群众和基层党员干部更新观念、改变精神面貌入手。因为村民是农村的主人,只有通过不同形式的学习,才能帮助他们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学习科学文化和发展新理念,掌握专项技能,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养和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能力,为新农村建设“添彩”。

其实,早在两年前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就提出:积极稳妥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素质,推动“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建设齐头并进。但事实上,一些地方的党员干部或是贫困群众,对脱贫致富和自身生活环境的改善认知度太低、认同感缺乏、参与感不强。毋庸讳言,基层党支部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没有唤起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责任意识,没有带领困难群众想办法走上致富路,这是其一;更重要的一点还在于深入其中的村民没有起到建设中的主体和内生力量,没有从内心深处激发去学点技术,自己给自己“摘穷帽”的信心。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诚然,新农村建设不是盖上新楼就万事大吉,而关键在于能否从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当地面临的实际问题和农民的实在需求,制定全方位的发展策略。因为即使新楼建成了,村民住进去了,但如果农民的收入没跟上,实际的生活质量提不上去,没有找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那么这样的改变只是昙花一现。通过发展种植养殖合作社;通过党员率先垂范;通过从乡村旅游到中药材种植再到林下养殖;通过邀请“田专家”“土秀才”实打实的授课等等如是。不但让村民们能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更让党员干部在实际工作中把“两学一做”入脑入心,落到实处。

内外兼修方能形神兼备、美丽于形、魅力于心。越来越多的村民走进“三色课堂”就是很好的例证;让大家接受“红色”教育、共享“金色”成果、建设“绿色”家园,就是将心比心、换取真心。“有什么困难只要一招呼,党支部的人全来。”“群众的困难就是我们的困难,党员干部是否合格,群众说了算。”真切的再现了心系群众,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把群众呼声、群众需求作为干事创业的第一信号,把群众满意作为工作的根本目标,把事情办到群众心坎上。不然何来“乱扔垃圾的少了,邻里相处和谐了,大家变得更勤快了”?何以真正赢得民心?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依靠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推行的红、金、绿“三色课堂”确实值得一赞。笔者愿“三色课堂”能有效起到树正气、正民风功效,引导党员干部和村民的观念、行为,让党风正、民风正,村风正、民风淳,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和新农村建设“添彩”。

作者单位:四川北川县组织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