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30年我们从暴发户时代走入文化时代,我们有幸见证,并参与其中。
2006年绿十字从宜城王台项目正式步入政府购买乡村硬件服务,郝堂是硬件兼软件规划助推时期,桃源村软件多于硬件。“硬件为主的系统时代”经过长达10年的磨合与实践。2016年,10年之后,河北邯郸与阜平、贵州台江、湖北仙桃等进入到政府购买“乡建的软件时代”。
软件是什么?相对于硬件来说就是文化,文化进入乡建,文化步入市场的时代正在来临。没有文化的硬件,硬件就是傻子,没有软件的硬件,硬件只是干尸。
硬件要软
硬件是规划与设计、施工图、施工、监理等工作,这些工作目前100%是城市技术人员来承担乡村工作。因为城市人,因为是城市系统,项目不能接地气,项目城市化太严重,项目缺少生态、时节、宗亲、人力资源、民俗、道德与法规、农民精神的交叉性等系统性关系。所犯的错误还有方向性的。这几十年我们用“孙九条”打开了中国乡村规划与设计之门。2016年开始筹备“中国乡村规划与设计教学体系”,从实践走向理论。目标是补充或填补中国乡村规划与设计的空白,让国人用东方的思维与审美建设自己的中国乡村。其实也包括城市,乡村弄不明白,城市就不可能明白。
软件要硬
2003年,硬件占我们工作的90%,2011年硬件占60%工作量,2016年硬件只占40%,此时,软件的重要性、系统性、落地性,文化与民俗的自信性,让我们把工作中心从硬件转入软件。
什么是硬件,什么又是软件。人的身体是硬件,思想教养就是软件;房子是硬件,居住的人就是软件;钱是硬件,花钱的人是软件;知识是硬件,品质就是软件;舞台是硬件,唱戏的人是软件;庙是硬件,庙里的主持是软件;村庄建设是硬件,村里人的幸福感是软件。
2011年至2016年,我明显感觉到硬件靠前,软件滞后。于是,强劲推动软件项目前移,此时的软件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任何人都不会投资,看不到市场,看不到规模,更看不到有形的产品。起步软件层次低,业态不完整,那也得一步一步来。
社会目前主要的问题是软件出了问题,堰河村的垃圾分类、五山茶坛、集体经济,郝堂村的小学校建立、内置资金、垃圾分类、岸芷轩,雪山村农家乐的合作模式……软件成为项目成功的决定因素。
艰难的筹备
2015年开始筹建的“姑苏谱牒研究会”、“农道普世”、“农道宋庄•装置艺术”、“乡愁田野调查”、“上海农道乡宿管理公司”“孙君的院子”、“中国好农妇”、“中国女红”等。绿十字“资源分类、资金互助”、“理论研究、土壤改良”等,“湖南农道公益基金会、湖南农创”等等,因为有了这十几家的软件与产业筹备,我们的硬件就显得更有生命力,为项目更加完整的落地提供了可能性。筹建与启动总是有这样与那样的不是,没事,有总比没有好,不好可以慢慢改,慢慢提升,没有就有问题了。
软件的价值是文化,是深度,是一个机构的战略发展的高度。有了软件,绿十字的项目才会有声有色,才真正的靠近落地。
痛则不通
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3年,农民问题依然如故。用中国术语就是“痛则不通,通则不痛”。不通在哪儿?
中国农耕文明一直孕育商业、手工业、制造业,它们都是在农业框架下进行,是以农业为中轴的。9000年的文明,在漫长的岁月中,有六七千年一直主导着世界的经济与文明,这是农耕文明的方向。到上世纪中叶,中国的方向调整为以工业为主、然后是传统农业,这一方向性的调整,以中国的工业为主导,农业为辅,开始了起初的痛则不通之路。这对中国发展是绝对是方向性的错误,至今并没有人去研究这个问题。
历史走到2005年新农村建设,由于拿得不准,使中国农村建设遇到了破坏性。这种破坏主要来自对传统文化的漠视,对专业知识的缺失、更多的是对中国文化系统性的陌生。
这期间有很多项目是失败的,因为方方面面没有做好准备,造成梦想一流,结果未流,口号一流,现实不尽然。
做得好的也有一些,如合肥半汤三瓜公社、会同高椅、汝城金山村、宝兴雪山村与戴维村、桃源村、樱桃沟、大悟张湾村、房县土城村、太子山小镇等等。
农耕文明又称东方文化,这种文化是悟性的,有很强的禅性,与西方的数字化、理性,有极大的区别。比如讲到道德、孝道、法律,这三个部分是有区别的,可是传统中国是用“天地君亲师”来统领,老百姓心中未必知道法规与家训,但一定知道这五个字的内涵,这种内涵老百姓同样也未必能说清楚。
绿十字的软件系统中有“乡建九约”、“乡村系统建设指南”、“绿十字9000生态标准”,均是在这样一个大文化背景下完成的。目的就是用传统文化打造历史,用现代文明对接古老法则,以达到“通则不痛”的目标。
文化时代
这个时代文化、传统、礼仪、宗教、国学、诚信慢慢复苏,我称之为“软件时代”,她的具体是“经济搭台、文化唱戏”。上世纪80年代,文化进入市场,“点子”、“广告”、“公益”、“企划”等文化从原有办公室服务工作,脱离成市场中的多种行业。
本世纪初,系统性、农耕文明、传统文化、工匠专业等将成为这个时代的新的行业。这些称为“软件经济”,中国乡建,尤其是2005年之后,“硬件时代”走了十年之余,这十年因为缺乏软件,让中国的乡村与传统遇到了破坏。乡愁这个名词,在遇到破坏的时代涌现而出。
只有软件,硬件不硬。只有硬件,没有软件,硬件一定是划归到破坏的范畴。
又一个时代的到来,是对硬件的完善,是对前十年实践中的补充。
软件,又一个文化时代的到来。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北京绿十字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