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机制一变,效果可能大不一样。
日前,中国银监会发布消息称,同意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设立三农金融事业部。此次设立三农金融事业部,是将“三农”业务独立出来,配备专门的机构、专门的资源和专门的人员,进行独立的考核,是商业性金融服务“三农”可持续模式的探索。比如对于部分风险较高的涉农贷款业务可以进行独立核算,设置较高的风险容忍度以及相应的考核激励办法,有利于机构更好支持“三农”发展。
架势摆在了这,方向也已经指明。结果到底会怎么样?
笔者以为,说穿了,依然是走传统银行的老路,依然达不到彼岸;如果把握不好,可能会南辕北辙。
邮储银行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一季度末,邮储银行拥有营业网点超过4万个,个人客户数量超过5亿户,资产规模超过7.7万亿元。
可以说,诸多网店在物理网点取胜的时代,邮储银行如果经营得当,可能会蒸蒸日上;但是,在互联网金融时代,网店越多也有可能成为包袱。网店越多,经营人员越多,人力成本因此也居高不下,这样就会吞噬原有利润,从而造成整体经营效果不佳。
其实,三农金融事业部最早是农业银行在2008年开始试点。2015年7月,农业银行在前期基础上全面推开试点,将山西等17家一级分行的所有县域机构纳入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范围,事业部改革扩大到全部县域支行。在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中,农行施行“六个单独”运行机制,即单独的资本管理、单独的信贷管理、单独的会计核算、单独的风险拨备与核销、单独的资金平衡与运营、单独的考核激励约束。
而按照中国银监会今年2月26日印发的 《关于做好2016年农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明确了邮储银行建立的三农金融事业部应该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创新,拓展农村小额贷款业务,打造专业化为农服务体系。
但是,作为银行业的后来者,邮储银行无论是在一般的金融服务,还是在农村金融服务创新方面,此前一直饱受病诟。人员机构老化、服务创新能力弱,更不用说面对整个金融界都难啃的农村金融市场了。
中国的农村金融市场一直供给短缺。据翼龙贷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日前联合发布的《中国“三农”互联网金融发展报告(2016)》指出,2014年“三农”领域的贷款投入需求约8.45万亿元,减去实际农户贷款余额5.4万亿元,“三农”金融的缺口达3.05万亿元,“三农”金融有效供给严重不足。与此同时,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有三大矛盾:一是现有金融体系不足以充分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矛盾,比如农业规模化、产业化与涉农融资的小额、短期、分散化的矛盾。二是现代农业的综合化金融需求与传统金融业务的矛盾。三是现代农业和农村居民的信息化、网络化与金融基础设施服务的矛盾。
面对如此庞大的金融缺口和如此复杂的金融需求,在金融基础本来比较薄弱的农村市场,如果还是按照原有传统银行铺网店的思维,这恐怕不是银监会的用意。据笔者推测,在“互联网+”来势如虹的气势下,邮储银行应当借助互联网的力量,走互联网金融之路,才能使自己脱胎换骨。
原因在于,网络借贷、股权众筹融资等互联网金融手段,凭借技术优势,可以消除金融的地域歧视,积极吸引城市富余资金回流农村;同时,可以有效甄别具备潜在偿还能力的借款农民,将信用进行资本化,通过对缺乏信用记录和抵押品的农户进行授信和小额贷款支持,建立农户信用记录,为其获得传统金融服务打下基础。而移动互联网的加速发展,通过快速降低金融的营运成本,也为金融普及到贫困地区提供了更多的解决方案。
对于邮储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来讲,互联网金融的基本优势是成本低,轻营业部、轻网点,非现金业务可以通过手机完成,既降低了金融机构的成本,也提高了老百姓手机的功能附加,用户和金融服务商的成本双双降低。值得注意的是,差别化的产业结构要求金融服务提供商发展差别化的金融服务、线上服务,很难用一种农村金融模式覆盖全中国。发达县域提供的互联网金融服务不一定适合传统农业地区,“不是干一单就适用全国的概念”,要发挥金融产品的创新性。
值得庆幸的是,去年年末,邮储银行向10家战略投资者出售了股份,融资规模451亿元。这10家企业中就包括两家互联网企业:蚂蚁金服、腾讯。在此之前,蚂蚁金服与邮储银行已经开展了包括快捷支付、用户服务、小微企业贷款、大数据分析、金融云计算等在内的多个业务领域的合作,未来将进一步与邮储银行展开合作。
显然,邮储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的未来到底怎么样?的确值得期待!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2016-08-31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