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张红宇:办实事、补短板是今年“三农”工作基本要求

[ 作者:张红宇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4-02-04 录入:曹倩 ]

近日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对2024年“三农”工作进行全方位部署。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会长,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专家委员会委员张红宇在接受南方农村报(以下简称“南农”)记者专访时表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延续了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的总基调,聚焦农业农村农民,关注生产生活生态,体现出战略上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与此同时,张红宇指出,今年一号文件首提“千万工程”,明确要以“千万工程”的经验为引领,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则更加凸显“三农”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坚持问题导向、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的工作方法,建立城乡融合、城乡一体的推进机制,“干出一批像脱贫攻坚一样让老百姓可感可及的大事、实事,让农业更强大、让农民更富有、让农村更美好”。

屏幕截图 2024-02-04 151205.png

谈“三农”工作基调

今年突出利长远、办实事、补短板

南农:请您向我们介绍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整体方向和突出特点。

张红宇: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延续了党的十九大以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基调。同时,突出运用“千万工程”的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今年一号文件突出表现为“四个强调”:

一是强调乡村全面振兴。过去我们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今年强调“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这一变化更加凸显了乡村振兴要实现全面发展、长远进步和根本性转变,涵盖生产、生活、生态方方面面,不能“只抓一点”、以偏概全,而是要从大局着眼、通盘筹划、整体带动。

二是强调办实事。文件提到,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从中央的要求不难看出,要求以实际行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干出一批像脱贫攻坚一样让老百姓看得到、感受到的大事、实事。

三是强调补“短板”。今年一号文件提到“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实际上就是要解决当下的发展“短板”。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全面升级、农民全面发展、农村全面进步,一些落后地区的变化堪称“百年之变”,成绩辉煌。但还是要看到不足。比方说,现在“村村通公路”,村民基本出行有保障,但是能否适应乡村旅游、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农村有自来水供应,但和城市相比质量如何?步入高质量发展的阶段,乡村振兴不仅要解决“有没有”,更要解决“好不好”的问题。

四是强调因地制宜、久久为功。今年一号文件提出要以“千万工程”的经验为引领,“千万工程”突出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这也说明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能搞“一刀切”。以广东为例,珠三角地区和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的资源禀赋差异大,这也说明了发展的切入点不一样,要从实际出发。此外,中央反复强调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的经验,实际上就是要学习浙江二十年如一日推进这项工程,立足当下、着眼长远,“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积小胜成大胜。

南农:今年一号文件开篇提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您如何评价当前的“三农”基础?

张红宇: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党的二十大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我国“三农”基本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国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从农业发展看,产量提升,结构优化。在产量方面,2023年我国粮食产量为13908.2亿斤,连续九年超1.3万亿斤。稻谷、小麦、玉米三大主粮的国内自给率长期维持在95%左右。在产业结构方面,现代加工、乡村旅游、数字乡村等新业态蓬勃发展、势头强劲。其中,2022年全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营业收入超过19万亿元,乡村休闲旅游业营业收入在2019年已经超8500亿元。

从农民生活水平看,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拓展,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2023年,脱贫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前三季度同比增长8.1%,高于同期全国农民平均水平。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拓展,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同时,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691元,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2.8%;城乡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城乡居民人均可收入支配比由2022年的2.45:1变为了2023年的2.39:1。

从农村治理来看,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取得了全面进步。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稳步提升,全国具备条件的乡镇、建制村实现100%通硬化路,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87%,互联网普及率达61.9%。公共服务质量不断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全面实施,农村医疗水平大幅提高。人居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截至2023年底,全国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73%,生活污水治理率达40%以上,乡村环境从干净整洁向美丽宜居迈进。

但也要看到,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仍面临诸多挑战,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短板,农村仍然是现代化进程中的薄弱环节。以农业为例,从长期问题看,最近十年间,粮食供需形势总体上已由“总量平衡,丰年有余”转变为供需将长期处于紧平衡态势,2023年粮食对外依存度继续攀升。从短期表现看,由于经济增速相对放缓,城乡居民消费趋于保守,国外进口农产品冲击等因素,导致近期农产品价格市场低迷。2023年,全国农产品生产者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2.3%。生猪价格持续低位运行,生猪生产者价格同比下降14.0%,影响了农业从业者生产积极性。

此外,从农民生活水平方面看,一方面,农民收入增长势头放缓,2018-2023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2%,比2012-2017年的增速9.9%有所下降。另一方面,城乡发展差异显著,2012-2023年城乡居民收入之比由2.88:1缩小到2.39:1,平均每年缩小0.045,若按此速度,到2035年应为1.5:1,到2050年应为1.2:1-1:1.1左右,但实现这一收入增长目标的外部环境并不宽松。

谈学习“千万工程”

广东“头号工程”要建立长期考核监督机制

南农: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提“千万工程”。如何看待“千万工程”经验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经验价值?

张红宇:“千万工程”是200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这项工程20年来久久为功地推进,不断迭代升级,不仅造就了浙江万千美丽乡村,而且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一号文件首次提“千万工程”,强调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我认为,“千万工程”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经验价值有以下三方面:

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要从人民至上的立场推动“三农”工作,以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农业农村工作的标准,守住国家粮食安全、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带动乡村产业、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的水平不断提升。

二是坚持问题导向,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的工作方法。要抓好找准农业农村工作中的突出问题,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确定切入口、突破口。循序渐进则要求从老百姓最迫切、乡村最薄弱的环节抓起,从容易出成果、见效果的工作抓起,一件接着一件事情办,树立群众的信心。

三是建立城乡融合、城乡一体的推进机制。应该立足新型城乡关系,统筹推进城乡一体规划布局,以县域为整体,优化村庄布局、产业结构,统筹规划全域覆盖、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为城乡居民共享现代化成果提供保障。

南农: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县域不强尤为突出。广东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坚持强县促镇带村。广东应该和浙江的“千万工程”学什么?

张红宇:“千万工程”在浙江推进20年,其内涵和意义不断深化和升华,实现了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向“千村未来、万村共富”的迭代升级。广东和浙江都是经济强省,“千万工程”对广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广东从去年起推进“百千万工程”,努力破除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短板,促进县镇村一体化发展。根据“千万工程”的经验,广东推进“百千万工程”,要健全城乡融合的发展机制,关键是打通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制度性通道,畅通城乡经济循环。要学习浙江“一张蓝图绘到底”,建立“时间表”“任务图”“路线图”,明确短期任务和长期任务。此外,要建立考核机制和监督检查机制,“百千万工程”作为广东“头号工程”,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作,在考核方式上不仅要短期验收,更需要长期监督,组织多次“回头看”,确保“百千万工程”久久为功推进。

谈国家粮食安全

粮食产销区要实现优势互补

南农: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方面,今年一号文件新提出要“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提出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作为全国粮食主销区的广东,如何落实好这些新要求?

张红宇:提出这些措施,是因为主产区、产销平衡区、主销区粮食产出能力下降。我国13个粮食主产省中,粮食净调出省已减少到5个;11个产销平衡省中,有9个省粮食自给率从2003年平均的97%下降到现在的58%;7个主销区省粮食平均自给率从本世纪初的61%下滑到目前的24%。有个数据值得注意,2022年7个主销区粮食总产量约2980万吨,相当于湖南一个省(2022年粮食总产量3018.0万吨),这说明粮食生产形势严峻,任务重、压力大。

过往提粮食补偿机制,主要是中央财政补贴给产粮大省,压力给到了中央。此番提出“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则意味着广东、浙江、福建、海南、北京、上海、天津等省市向粮食主销区向主产区支付产粮的成本。粮食主销区多是经济相对发达的省份,例如广东2023年GDP达13.57万亿元,具有较强的人力、财力优势能补贴产区及农民,提升产能和种粮的积极性。这一机制的建立旨在平衡主产区和主销区的利益格局。

广东既是粮食主销区,也是经济、科技大省,可以探索与粮食主产区深化建立多渠道的产销合作。除了向主产区收购粮食,还应发挥在科技研发、人才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与主产区之间协同互补互利,做到以多补缺、以强补弱、以长补短,既提升主产区的产能,同时也能提升自身在粮食供给和储备上的韧性。

南农:在耕地保护方面,今年一号文件提出要“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坚持‘以占定补’,以省域内稳定利用耕地净增加量作为下年度非农建设允许占用耕地规模上限”。这一提法如何理解?如何做好耕地保护,特别是防止耕地“非粮化”?

张红宇:耕地是粮食安全的“命根子”,耕地保护要突出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格局。今年提出要坚持“以占定补”,以省域内稳定利用耕地净增加量作为下年度非农建设允许占用耕地规模上限。这对耕地保护在质量上、生态上提出更高要求,除了强调非农建设允许占用耕地不能突破耕地净增加量的上限,补的要比占的多,更不能以劣补优。非农建设应在闲置建设用地上盘活存量,不能在耕地上做增量。

在耕地保护方面,目前“非农化”得到遏制,但“非粮化”现象比较突出。2013-2022年,尽管粮食产量每年增长0.95%,但同期蔬菜、水果年增长却分别达到2.65%和3.61%,特别是果树占用耕地的情况相对严重,因此要延续之前提出的“退果还粮”、引导林果业上山的做法。防止耕地“非粮化”,要统筹做好山水林田湖草沙“七篇文章”,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宜耕则耕,宜牧则牧,宜林则林,宜渔则渔;坚持粮棉油糖肉菜果的优先顺序,粮食为重,兼顾其他。

谈促进农民增收

做好县域经济和乡村产业“两篇文章”

南农: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方面,今年把农产品加工放在突出位置。针对农业加工、保鲜等方面的薄弱环节,如何改进?

张红宇:加快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发展农业加工、保鲜等重点环节,应该构建“四链共生”的发展格局,包括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保障供应链、完善利益链,不断丰富乡村产业的外延和内涵,让更多农户享受发展的红利。

延长产业链,就是要加大力度发展农产品的粗加工和精深加工,不断增加初级农产品的附加值,提升价值链。产业链延长、价值链提升后,不断丰富农产品供应的数量和种类,进一步保障农产品的供应链,满足城乡居民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农产品加工的发展,涉及农户、合作社、村集体、企业等不同主体,在此过程中要建立健全合理的联农带动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探索和完善“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发展模式,让农户愿意参与合作。壮大农业加工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构建和不断完善“四链共生”发展格局的过程。广东发展壮大预制菜产业便是一种有益有效的探索。

南农:今年提到要强化农民增收举措,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关于促进农民增收,您有什么建议?

张红宇: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我认为要做好县域经济和乡村产业“两篇文章”。农村家庭收入包括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其中工资性、经营性收入是“大头”,这就要求千方百计提高农民务工和务农的收入,因此对县域经济和乡村产业的发展提出更高要求。

一方面要壮大县域经济,特别是发展县域的主导性、支柱性产业。国家提出要推进以县城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山东曹县棺材、广东潮南内衣等都是一个产业带旺县域经济、增加就业的案例。所以应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探索灵活就业机制,增加县城对所在县域农村居民的吸引力,实现非农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创业。

另一方面要加快乡村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之前讲过现代农业加工、乡村产业发展,实际上是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保障供应链、完善利益链的过程。壮大乡村产业,特别是推动一些新业态落地,要出台相关政策或建立规章制度,完善联农带动机制,让老百姓不断有参与感和获得感。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专家委员,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咨询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会长。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南方农村报》2024.2.4)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