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积极探索价补分离政策统筹促进我国粮食去库存的建议
2016年1月27日颁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改革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与保护农民利益并重,采取“分品种施策、渐进式推进”的办法,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制度。
2015年10月8日,国家粮食局发布通知指出,我国粮食库存达到新高,各类粮油仓储企业储存的粮食数量之多前所未有,储存在露天和简易存储设施中的国家政策性粮食数量之多也前所未有。粮食主产区仓容不足矛盾突出,存在一定程度的“卖粮难”。
国家统计局2016年1月19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2143万吨,增长2.4%。有关机构预计2015/16年度全国粮食总供给约14410亿斤,总需求约12527亿斤,年度结余约1883亿斤,供需形势维持宽松格局。
致公党省委组织相关专家对此进行分析,提出具体建议。
一、产生原因及分析
(一)近年来由于种粮成本持续提高,加上国际粮价走低、粮食进口冲击加大,部分粮食品种产销价格倒挂,银行银根紧缩,小微企业融资难,部分粮食加工企业停产转型。勉强经营的企业由于利润微薄甚至亏损,收粮积极性降至低点,其既有收储能力没有发挥出来。
(二)受宏观经济等多种因素影响,当前我国农村人口口粮消费及部分工业用粮有所减少。随着农业种植技术的提高,种子用粮也存在下降趋势。
(三)连续多年对小麦、稻谷实行施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对油菜籽、玉米实行临时收储政策,国家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进来,却很难以高于市场的价格卖出去,结果连年“进多出少”,粮食库存越来越高。
(四)多年以前出售粮食是农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现在外出务工工资却成了大部分农村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农村劳动力少,短期回乡收割的村民由于要抓紧返城上班,纷纷急着卖粮、扎堆售粮。
(五)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虽然对维护农民利益、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政策性收购体制单一,不能体现优质优价。一方面农民不愿意种市场需要的中高端优质产品,另一方面在收割、整晒时对质量把控不严。有的是粮食质量不符合国家政策性收购的要求,有的是由于品种一般化对市场缺少吸引力,导致产业链相关主体不愿问津。从而表现为“卖粮难”。
(六)当前市场条件下粮食长期不能实现“顺价”销售造成以下弊端。一是长期存储在仓库中增加损耗,陈粮对市场缺乏吸引力。二是增加国内外粮食价差,导致大量进口,客观上补贴了国外农民。三是长期压库增加财政负担。
二、对策与建议:
(一)打破“顺价销售”定势思维,积极探索“价补分离”政策,并从收购环节扩展至轮换出库、加工环节。提前核算各地区相关品种的仓容缺口,按照“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要求,核定有限的、一定数量的政策粮,按市场价格销售出库,由此导致的价差亏损由财政承担。由市场管的价格交给市场,由政策管的价差补贴交给政府。
(二)发挥加工环节在去库存中的积极作用。鼓励企业把存粮转化为深加工产品,延长产业链条,增加粮食产业附加值。
(三)从优化供给侧结构出发,鼓励“优质、优价、优效益”地开展粮食品种的种植、收购、储备和经营,避免“低质、低效、无市场销路”产品的盲目扩张。
(四)在推进优质大米工程的举措中,将南方优质籼米推广计划与推进东北粳米增产计划同步进行,主动促进南、北方优质大米品种的良性平衡。
(五)政府要积极引导,有效解决部分地区稻谷品种多、滥、杂的问题。建议有条件的地区尽量做到“一县一品”,部分条件有限的做到“一乡一品”或者“一村一品”,实现连片规模种植。
(六)发挥种粮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和粮食购销企业的作用,签订产销合同,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种植。
(七)完善中央储备粮和地方储备粮的收购、储存和轮换机制,探索和建立因地制宜、因销制宜、随市场而动的机制体制。允许适当收购优质稻品种进入储备,缩短储备轮换周期,由原来的三年一轮换调整部分指标为二年一轮换或一年一轮换,部分指标作为动态储备。适应市场需求,减轻国家及各级财政压力。
(八)发挥社会粮食企业的仓容优势。在仓容紧张出现卖粮难时,对没有纳入政策性收购执行主体的其他粮食企业,应该按照《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粮食安全省长负责制》的要求,责成其建立最低库存制度,促使它主动入市收购,农发行对其给予必要的收购资金支持。农发行、粮食部门和地方政府共同进行监督督促。改变粮食收购完全由中央收储企业和国有粮食部门负责的状况。
(九)统筹进行粮食生产和粮食市场调控,避免因体制机制、部门分工原因导致供应端(生产环节)与销售端(收购、仓储、加工环节)的脱节。
作者:孙忠,农业产业、粮油市场资深研究员。致公党湖南省委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致公党长沙市委参政议政委员会副主任、长沙市委芙蓉区工委副主委。易达研究院首席研究员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热点资讯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