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汪春阳:文化扶贫需要软硬兼施

[ 作者:汪春阳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8-29 录入:实习编辑 ]

8月26日,河南启动“咱们一起奔小康”主题宣传活动。据了解,活动除了宣传扶贫政策、讲述脱贫故事、讴歌攻坚典型之外,还将开展文化扶贫活动。持续深化“贫困地区百县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工程”、“美丽乡村·文明家园”、“文化惠民工程等系列活动,不断完善贫困地区的文化设施,提升群众文艺技能,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人民网8月26日)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不能把精准脱贫仅理解为物质基础的坚实,还须让群众在精神面貌上有所改善。精准扶贫,一方面要让群众过上比较富足的生活,另一方面还要提高群众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致富。然而,在贫困地区,普遍存在文化观念滞后、文化产品匮乏、文化生活枯燥等问题。笔者认为,做好“文化扶贫”工作,关键是要“软硬兼施”。

实施精神塑造工程,增添扶贫“软实力”。 当前,在一些乡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仍为农民现状的写照。在有的山村,农民依然难以收看到电视,即使能看上有的也信号不好,更不用说上网了;在有的地方,不少乡村艺人因收入少而放弃演出,以致杂技、木偶戏等乡土文化艺术表演难见踪影······一些农民闲得无聊、精神空虚,赌博、酗酒、迷信等丑陋现象悄然在农村泛滥。因此,我们必须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农村社会思潮,筑牢农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基础。通过对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涌现出的典型事迹和感人精神的宣传,激发农民群众自力更生、战天斗地、勤劳致富热情。让健康,阳光向上的文化占领农村市场,农村才能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双富裕。

完善硬件设施,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最后一公里,不仅事关全局,更事关真正文化惠民的失败,必须要未雨绸缪,认真细化。各地各有关部门应切实加大资金投入,大力改善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立以县文化体育中心为龙头,以乡镇文化服务中心为枢纽,以村文化室为基础,以文化专业户为补充的多层次农村文化网络。譬如建设球场、书屋、活动中心,以及普及有线电视、网络进村等,让农民文化活动有载体、有场所;因地制宜发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项目,创办农民演出队或剧团,大力培养乡土文化人才,支持其从事文化活动。 

到2020年,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主要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如果没有农村文化的发展,就不会有真正的“精准脱贫”,我们应该战略意义上注重文化扶贫,在河南形成一个文化扶贫工程,在全国树立一个文化扶贫的样板。期盼河南的文化扶贫能够带动起全国文化扶贫的文明浪潮。

作者单位:四川绵阳平武龙安镇人民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