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吴羽淇:做好政务舆情,塑造权力公信

[ 作者:吴羽淇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8-26 录入:实习编辑 ]

国务院办公厅今天发布的一则通知刷了屏。通知全称是《关于在政务公开工作中进一步做好政务舆情回应的通知》。文件要求,各级政府及其部门要高度重视政务舆情回应工作,建立健全政务舆情的监测、研判、回应机制,落实回应责任,避免反应迟缓、被动应对现象。其中特别强调,要进一步提高政务微博、微信和客户端的开通率,提升回应信息的到达率。

一直以来,一些地方政府在政务舆情应对方面乏善可陈,特别是当重大事件发生时,面对媒体的追问,以一种鸵鸟心态,能躲就躲,能混就混,不仅影响政府形象,更影响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互信。造成这种尴尬现状的原因错综复杂,归结起来,一方面是由于政府官员缺乏媒体素养,缺乏担当精神,怕说错话;另一方面是媒体对政府缺乏信任。要解开这种尴尬局面,营造敢于担当的环境以及政府与媒体之间的互信,殊为关键。

政务舆情回应不仅是危机公关的技术,更是塑造权力公信的艺术。积极拥抱政务舆情“主动回应时代”,需要在“快、准、狠”上下功夫。如果仅仅是“回应迅疾”,却王顾左右、隔靴搔痒,仍会让自己陷入被动的舆情漩涡。比如常州外国语学校被污染事件经央视曝光后,当地有关部门大篇幅“快速”回应。结果呢,因内容存疑,引发舆情发酵。又比如眼下山东记者被打事件,德州市公安局的反应也“堪称神速”,同样因存在疑似“硬伤”,反倒成了舆情升级的催化剂。凡此种种,都说明回应政务舆情,除掌握舆情的第一时间点外,还得直面舆情核心、诚意发掘真相,既要准确判断舆情走向,更要“狠”心自我加压。

做好政务舆情工作,不仅关系到具体事件的顺利解决,更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关系到社会和谐。它需要政府的敢于担当,以及媒体与政府的良性互动。正如《通知》里提到的,要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进行回应,对特别重大的政务舆情,本级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要切实负起领导责任。同时,对出面回应的政府工作人员,要给予一定的自主空间,宽容失误。有了担当和互信,政务公开的大门才会更加敞开,政务信息也将更加透明。

作者单位:安县投资促进服务局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