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召开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会议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创新发展。(8月24日《人民日报》)
农村是中国人的原乡,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建设美丽中国,离不开美丽乡村的奠基。如果说,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是顶层设计高度的“抽象”指导原则,那么环境之美、人文之美、风尚之美的美丽乡村就是基层实践的“具象”操作手册。现阶段,农村依旧存在留守现象、环境治理、不良风气、基础滞后等挑战和问题。“难做”不等于不能做或者无法做,我们要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树立问题意识、创新方式方法,切实有效地加以解决才凸显“难得”。
让农村精神文明扎根美丽乡村,植入核心价值观要讲究“人民性”。价值观是农民群众认知认同社会的情感基础,是我们美丽乡村建设中最难也是最重要的宣教事业,但也是最有价值的成就。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硬件基础、人文环境、工作手段都发生深刻变化,我们要推进内容形式和方法手段的创新,增强对群众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唯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参与建设的想象共同体,才能发挥出不可攻克的精神力量和道德感召。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立足国家政策宣讲、群众利益安排、职业既能培训等方面,精心设计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价值观宣传活动,在贯穿结合融入上下足功夫,在落细落小落实找到着力点。
让农村精神文明扎根美丽乡村,文明村镇的创建要做实做牢。文明村镇的创建是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的老牌子,从提出文明创建的概念以来,整治村容村貌、改善生态环境就是重要创建方向。文明村镇的创建,直接为农村精神文明增“质”,是美丽乡村的外在表现,也是农民群众短期内看到可看到的良好变化;间接为美丽乡村建设提“神”,让广大农民群众共享创建成果,从而激发投身美丽乡村建设的内生动力。美丽乡村建设不是搞“混泥土建设”,凭着一股“拼命三郎”的蛮劲就可以搞好,要抓铁有痕、踏石有印,必须把握好“美丽”这个定语。文明村镇的创建只有把历史遗迹、文化情趣、田园风光和现代需求结合起来,把脏乱差整治与体制规则运行结合起来,把保护绿水青山和赢得金山银山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为农民在营造宜居宜创业的生产生活条件,才称得上是真正的美丽乡村建设。
让农村精神文明扎根美丽乡村,成风化人是美丽新时尚。针对农村文化设施普遍不如城市的现状,要下大功夫开展“种文化”工作,统筹农村文化服务设施阵地建设,推动城乡联动、部门联动和群众联动,让农村文化标准化、均等化落到地上,切实维护好农民群众的最基本文化权益。发挥农村精神文化的改善,离不开农村基层文化的自我发展能力的培育,各地要帮助乡村培训文艺骨干和乡土能人、组织编写家风家训故事、拍摄乡村向上向善的专题片等,不断提升农民群众组织开展精神文化活动的能力水平。同时,农村文化的供给侧离不开民间文化的保护和发展,要依托文化根脉保存乡土文化基因,开展“特色小镇”“古村落保护”等工作,让优秀民间文化活起来,薪火相传润化人心,继续“美丽”下去。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文明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