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蒲县实行封山禁牧多年,而今年的一场专项整治却引发关注。因为限期10日内整改或变卖出境,养羊户无奈亏本卖羊。专项整治10月底才结束,为何强令10日内执行到位?如何破解封山育林与养羊脱贫的矛盾?(8月17日人民日报)
封山禁牧,作为一种十分有效的植被恢复和森林保护培育形式,自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受到广泛重视。各地对国家“以粮换林”政策应该说高度重视,相继制定出台了封山禁牧、舍饲圈养的决定或通告。但是,好的政策还需得到好的实施,倘若都像山西蒲县这样简单粗暴,不免被舆论推到“风口浪尖”成为公众口中的“折腾”老百姓。
地处生态脆弱区的蒲县,自2000年开始,就在山西率先实施了封山禁牧。据相关人员说,近两年羊群数量反弹严重,同时偷牧、乱牧现象增多。牧羊人在山林间抽烟、拢火取暖、烧烤干粮,不止一次引发山林大火。今年雨水多,水土流失的隐患加大,所以不得不大力禁牧。不可否认,由于蒲县羊群数量的激增确实会破坏生态、引发山林大火、增加林业养护难度等一系列问题。但是不能因为这样就“眉毛胡子一起抓”不问青红皂白的限定10日整改期限。正如有些村民提出,如果能在整治中照顾群众诉求,宽限一定时日,就能避免短时间低价卖羊对养羊户造成的经济损失。
“养羊户每遇禁牧,都说以后不再养了,但风声一过,虽知违规,无奈致富门路少,又重操旧业。”谈及当地的林牧矛盾,一位不愿具名的干部说,这次禁牧,非但没能走出“年年禁、年年养”的怪圈,反倒造成群众利益、政府形象双重受损。在笔者看来,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种:一是在禁牧政策实施过程中,部分工作人员执行政策有偏差,没有及时关注养羊户的利益诉求,工作方法简单粗暴,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二是蒲县先是以致富为名,鼓励农民养羊,不到两年,又以环保为名,要求农民“卖羊”。无论是此前的鼓励,还是现在的限制,实际上都体现了当地政府在工作中,未能落实“执政为民”,损害了老百姓的利益,也牺牲了政府的公信力。三是蒲县交通不便,自然资源不丰富,也没有成规模的工业,相比之下,畜牧养殖是一条致富捷径。
所以,在制定这类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到可行性,同时兼顾百姓利益。鉴于养羊的都是农户,收入来源单一,当地可以为其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在出台这样的政策前,要考虑全面,给农户一点过渡时间,而不是这样简单粗暴地一刀切。同时,积极引导原养羊户发展舍饲圈养、药材、食用菌、养蜂等具有当地特色的项目,对新建圈舍政府应该加大补助力度。或许才能真正实现禁牧并且致富。
由于生态建设、封山禁牧势在必行,但封山禁牧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事关山区部分群众的生产生活,如何让地方性法规保障和规范生态建设及畜牧业生产的健康有序发展还需地方干部三思而行。
作者单位:绵阳市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