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人口流动“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局面正在悄然改变,流动人口向其家乡回流的现象正在引起人们的关注。农民工回流返乡的趋势恰与李克强总理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的施政目标相契合,这使人们对农民工回到家乡安居乐业并为家乡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发挥作用充满期待。农民工回乡后能否起到人们所预期的作用,其在家乡就近就地城镇化是否具有可行性,尚需充分论证。
2015年5—8月,笔者所在课题组在河南、安徽、四川、湖北、湖南、贵州、广东七省进行了一项涉及105个村庄1575名返乡农民工和525名非流动劳动力(即没有流动经历的劳动力)的问卷调查;近期,笔者又到我国农民工的主要来源地之一——河南省的扶沟县和获嘉县进行了实地考察和深入访谈。这些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结果对我们认识上述问题有着重要启示。
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相对于非流动劳动力而言,回流农民工确实表现出更有利于其家乡非农产业发展和就地城镇化的个人特征。如回流农民工的创业参与率达48.4%,高于非流动劳动力43.2%的比例,前者最近一次投资额和过去一年的利润平均分别为198056元和65149元,也远高于非流动劳动力的127019元和55066元。已就业的回流农民工月均收入为4738.3元,远高于非流动劳动力的3960.2元;回流农民工中受过初中及以上教育者比例为76.2%,也高于非流动劳动力68.4%的水平。这些特征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回流农民工有着高于非流动劳动力的创新精神和经商技能的事实,表明其流动经历确实有助于促进其家乡非农产业的发展。当被问及“流动经历是否对您现在的创业有帮助?”这一问题时,82%的回流农民工创业者给予了肯定的回答,并且这种帮助主要表现在资金积累和市场经济头脑的培养上。
笔者实地考察和深入访谈的结果也表明,无论返乡后成为企业家或是作为一般雇员,返乡农民工的流动就业经历对他们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在对扶沟县和获嘉县的考察中,当地官员和返乡创业者都表示,获取资金和找准项目是返乡农民工创业中的两个关键环节,而返乡农民工在外流动期间积累的资金和所获得的市场阅历在这两方面都分别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返乡农民工在外流动的经历也使他们更容易成为家乡企业合格的员工。扶沟县产业集聚区的负责人和其中一家鞋厂的经理告诉笔者,回流农民工很受欢迎,因为他们不仅具备一定的就业技能或能较快地接受并完成相关技能培训,而且服从厂规厂纪,易于管理。
此外,问卷调查的结果还表明,相对于非流动劳动力而言,回流农民工的生计策略和经商活动也表现出较强的城镇导向,从而有助于推动流出地的城镇化进程。在上述问卷调查中,31.7%和12%的回流农民工的就业地点已分别向乡镇所在地和县城转移;回流农民工家庭收入中来源于农业的比例为17.4%,远低于非流动劳动力33.5%的水平,而前者家庭收入中来源于务工的比例则为39.6%,远高于非流动劳动力家庭25.2%的水平。同时,回流农民工创业者将其创业地点选在开发区的比例达到18.5%,也高于非流动劳动力中创业者7.8%的比例。这些数据表明,经过流动经历洗礼的返乡农民工有着比非流动人员更强的现代性和城市性,他们确实是一股推动其家乡就地城镇化的潜在力量。
然而,我们在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中也发现内陆地区农民工在返乡就业和就地城镇化中遇到的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笔者发现,农民工家乡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我们所抽取的七省105个村庄中,工业企业的平均数量为4.35个,有55个村庄没有工业企业;近1/3的返乡农民工为个体经营户,每个回流农民工创办的企业平均仅雇用2.58人就业。更令人担忧的是,调查对象中还有38.4%的农民工回流后一直没有工作。这与我国东南沿海侨乡许多地区改革开放之后乡镇企业发达,不仅解决了绝大部分本地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而且吸收了大量外来农民工的情况形成了鲜明对比。显然,与东南沿海地区侨乡当年的情况相比,返乡农民工就地就业和城镇化还缺乏坚实的产业基础;对相当部分返乡农民工而言,他们在家乡发展和就地城镇化中还只是一股潜在的力量,迫切需要寻求一种激发机制,使前述返乡农民工有利于非农产业发展和就地城镇化的个人特征、流动经历真正发挥作用,进而实现农民工自身就地就业和城镇化的目标。
由此可见,推进内陆地区返乡农民工的就地就业和城镇化必须突破产业基础薄弱这一瓶颈。在这方面,东部沿海地区同样有着可供内陆地区借鉴的经验。如福建省侨乡晋江市在改革开放早期,利用一家一户闲散资金、闲置房屋和闲余劳动力(即“三闲”)建立联户企业,将生产要素集中在一起发展非农产业。1980年,仅晋江陈埭镇就有此类企业242家,吸收了该镇半数以上劳动力就业。内陆地区返乡农民工及其家乡相关政府部门或可借鉴这一经验,探寻类似于联户企业的形式将返乡农民工组织起来,使他们在流动就业过程中积累的有限资金、技术和市场渠道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只有通过这些措施突破产业基础薄弱这一瓶颈,内陆地区返乡农民工的就地就业和城镇化才能得到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07-27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