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潘鸿专:不能让签责任书成为打白条

[ 作者:潘鸿专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7-29 录入:实习编辑 ]

“几乎每天下午四五点,都能听到附近赛车场的汽车轰鸣声。”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泾干街道办望泾村的村民抱怨道。这个沥青地面的场地是村民魏某2013年从当地十几户村民手中承包来的耕地,2014年建了赛车场,距离望泾村村委会仅几百米。“这是今年2月份泾阳县和泾干街道办签订的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泾阳县环保局副局长拿出一份责任书。在街道办主任手里也有一份今年2月街道办和望泾村签订的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7月24日《人民日报》)

签订责任书当前我们国治国理政的一种重要形式,其蕴含着深刻意义和内容,无论是环境保护、安全生产,还是食品安全,都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只有责任落实、工作落地,责任书的意义和作用才能充分得到发挥。然而个别地方签订责任书过多过滥,签订责任书成了认认真真走过场、踏踏实实搞形式。

因此,不管是责任书的制定方还是责任书的签订方,都要认识到签订责任书是为了担责,而不是为了“推责”,只管制定责任书,不去加强对工作的具体指导、管理、监督和考核,责任书里的“责任”就难以真正落到实处。同时,也要拿起问责这一“利器”,对责任落实不力的敢于严肃追责,防止责任“打白条”。俗话说“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如果把责任书锁在柜子里,再重要的责任都将失去原有意义。

笔者认为,责任状的签订,其目的是为了推进重点工作落实,一份责任书就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因此,在签订责任状的各方需把责任书中的“责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责任实打实、真较真;签订责任书,就要动真招、硬碰硬,一心一意抓落实、求实效,把责任签进心里面,落实到行动上。

作者单位:三都县委组织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