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顿春垚:勤劳是脱贫的法宝

[ 作者:顿春垚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7-13 录入:实习编辑 ]

脱贫攻坚战已经打响很久,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各种新问题、新情况不断涌现,扶谁?谁扶?怎么扶?扶多久?许多政府的网络问政平台已经被扶贫相关的问题“攻占”。外界的力量诚然都是促进脱贫的利器,可是我们也不得不认真审视扶贫的对象,毕竟在未来的数年时间中,他们才是走出贫困的主体。

想起几年前和族中长兄谈到如何脱贫,问及笔者时,极为无厘头地答曰:“勤劳就能致富”。当时惹人发笑,放在如今精准扶贫的大环境中,顿觉有了意义。

要警惕“拿来主义”在扶贫工作中抬头。在党委政府各种扶贫政策的推动下,极少数扶贫对象、甚至于非扶贫对象产生了“缺什么、张口要”的想法。表明看来一些“伸手党”的行为并没有影响到大局,但是若放任自流,或者纵容极少数好逸恶劳者,必将养虎为患。6月底,山东省高青县唐坊镇发生的低保户求财未果刺中镇干部9刀的血案即是最好的例证,这种依赖思想如果不早日根除,将对未来的社会发展和稳定造成极大的困扰。

“扶贫先扶智”。杜绝扶贫工作中的漏洞,要化“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对于所有贫困户的问题要有多样化的解决方案,但必须明确的前提是,每一个解决方案的落脚点必须是扶贫对象自己双手参与创造。如今,一些地方和一些群众产生了思维误区,认为扶贫工作是政府单方面的工作,忽略了贫困者自身、社会等多方面在扶贫中的作用。一些贫困户缺乏脱贫的信心,更缺乏劳动致富的激情和动力。

“给钱了事”万万使不得。扶贫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扶起来还要稳得住、更要走起来,这就像对肌肉萎缩症患者的康复训练,如果单纯的打针吃药、疯狂进补都于事无补,要让患者重新焕发动力,就必须让他从一个一个简单的动作开始,逐渐运动起来,从一路小跑到阔步向前。扶贫工作也要以一些群众能广泛参与、提供资源和劳动力的产业布局入手,让贫困群众能够以自己的勤劳创造价值。

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课题,未来的工作中,不可避免地还会遇到更多的矛盾和问题。但是,只要通过各种方法让扶贫对象认识到自己的勤劳可以创造一切,小康之树就必定长青。

作者单位:湖北省恩施州宣恩县委组织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