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讲话,他指出:脱贫攻坚要发扬中华民族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引导人们自觉承担家庭责任、树立良好家风,强化家庭成员赡养、扶养老年人的责任意识,促进家庭老少和顺。一个健康向上的民族,就应该鼓励劳动、鼓励就业、鼓励靠自己的努力养活家庭,服务社会,贡献国家。要改进工作方式方法,改变简单给钱、给物、给牛羊的做法,多采用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机制,不大包大揽,不包办代替,教育和引导广大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新华社)
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是事关我国能否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国之大事。把大事办漂亮,精准实现消灭贫困的崇高目标,既需要付出极具辛劳的艰苦工作,又需要更加突出强调“实践论”和“知行统一”,更要在“携手奔小康”的过程中惩戒沉渣恶俗,奖励勤劳坚持,逐渐渗透针对贫困的价值倾向,拒绝脱贫成为任何人不劳而获的等待,让贫困成为懒惰者的个体之丑,让那些除了孤残病之外的贫困无处藏身,让脱贫成为社会大美,用政府的引导撬动更多的企业和社会团体加入到脱贫励志的洪流中来,用良性的温度放大这个全民工程的价值。
当前,脱贫只能坚持雪中送炭的模式,不能走锦上添花的路径。针对深陷贫困的家庭帮扶工作来说,如何坚持好对他们既脱贫又扶志,既个性化施为又维护好社会整体的价值观,这是地方政府必须长期探索的课题。
中国脱贫事业任重道远,必须摒弃“等着别人送小康”思想,杜绝“虚假贫困”和“虚假脱贫”现象。在老百姓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的过程中,只有坚持加油鼓劲持续送温暖的情怀,坚持好“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公平守则,才能杜绝局部温暖滋生的虹吸效应,杜绝大面积产生冰寒体验,杜绝惰性在基层群众间的滋生蔓延,营造出你追我赶的创富氛围,构建起勤奋决定一切的恒定价值主线条,用好习惯,好风气主导农村思想文明建设,在后脱贫时代呈现出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双轮驱动、并驾齐驱的良好态势来。
顺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路径,面对贫困的持续挑战,希望能够从帮扶者和贫困户中产生出更多的时代标杆,他们无疑会成为伟大中国梦新时期的“最可爱的人”。
(作者单位:绵阳市安州区兴仁乡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