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何佳:强化用人制度为脱贫攻坚保驾护航

[ 作者:何佳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6-22 录入:实习编辑 ]

6月18日,安徽省委召开"强化贫困县党政正职责任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谈心谈话会。省委书记王学军指出:贫困县党政正职不脱贫不调整、不摘帽不调离。脱贫摘帽后仍要保持稳定一段时间;对表现特别优秀、实绩特别突出的贫困县党政正职,可提拔担任上一级领导职务,但仍要继续兼任现职。(腾讯新闻 6月21日)

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去年11月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当前,全面脱贫攻坚战已经打响,正进入攻坚拔寨的关键时期。不管是从全国整体形势看,还是从各级各地的具体实情看,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的既定目标面临着时间紧迫、任务沉重、形势严峻三方面的挑战,尤需从制度的顶层设计、精准的政策落实、各体党员干部群众众志成城拧成一股绳,为脱贫攻坚的胜利凝聚一切力量。

不少地方为了完成既定的脱贫目标,花了很大的心思、下了很大的力气、用了很多方法,可谓千方百计、“无所不用其极”,既存在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又存在着值得警惕的惨痛教训。毕竟再大的脱贫决心,再好的扶贫政策,再严密的脱贫机制制度,也需充分考虑到各个地方的实际情况,从政策的出台到落实在“最后一公里”绝不可能生搬硬套、不加变通的执行。毕竟各个地方致贫的因子不同,具备的资源不同,贫困户的数量也不同,需要因地因时的采取相应的脱贫政策和模式,以“对症下药”、“按需脱贫”。

脱贫,成了当下各地工作的重中之重。其中,如何把推动扶贫的干部用好,是一个关键环节。 科学的用人制度是脱贫攻坚的利器。安徽在脱贫制度上的创举无疑抓住了问题的“牛鼻子”,是高明之举,值得各地借鉴。因为说到底,脱贫攻坚解决的是基层的发展之困,必须贴近基层、深入基层、了解基层、研究基层,掌握基层民情、了解基层民心、倾听基层民声,从而因地制宜的采取合理的科学的扶贫对策,这都需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发挥核心作用。与安徽类似,江西也在推行"不脱贫不调整"的用人制度。该省5月份出台了《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提出贫困县党政正职除领导班子换届和特殊情况必须调整外,原则上在贫困县摘帽前不得调整岗位。有约束惩戒自然就有正向激励。在贫困县干得好,也将成为干部晋升的一项重要依据。

当然,从用人制度上调动基层党员干部的积极性,这不只能光靠喊政治口号,或单凭党员干部的高度政治自觉和主观能动性,需切实的采取相应的激励机制,让真正在脱贫攻坚中能为者、有为者、干出实在业绩的干部获得重用和提拔,无疑正抓住了基层党员干部的“七寸”,也抓住了基层脱贫攻坚的“关键”。四川在明确"下"的标准同时,也提出了"上"的途径:那些在民族地区贫困县工作时间较长,表现优秀、实绩突出的领导干部,可被提拔重用到省直机关或内地任职。甘肃则在公务员考录中,专门面向脱贫"摘帽"村优秀村干部提供名额46个。这样的举措无疑极大的激励了干部干事业、抓扶贫的决心和信心。

但不可忽视,当前的脱贫形势还是很严峻,毕竟剩下的5000多万贫困人口属于彻底的赤贫者,多大居住在自然和地理条件极为恶劣的边远山区,脱贫的成本极大,这不仅需要强化用人制度,更需要当地的脱贫攻坚者从全方位发力,啃下最硬的“骨头”。

作者地址:四川省江油市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