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邓叔明:弱乡强村的思考

[ 作者:邓叔明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6-20 录入:实习编辑 ]

随着政府职能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不少乡镇财政运行压力大,乡镇政府功能逐渐在减弱;随着并村和村(村委会)改社(社区)工作的进一步推进,资源进一步整合,村(社区)功能在逐步强化。笔者通过走访、调研提出一些思考意见:逐步减少乡镇,增强村(社区)功能,试着减少乡镇一级,县直管村(社区)。

一、乡村现状

1、乡镇缺乏干事氛围。要问乡镇干部忙不忙?大家都会一致回答:很忙。因为党和国家的法律、政策和各部门的工作要落实到群众中去都得通过乡镇干部。再问都忙了些什么?绝大多数都会答:忙于日常工作,处理一些突发性工作和迎检工作。如果再问一句:为老百姓都忙了些什么?恐怕很多人就会答不出个所以然。虽然,有人会说执行党和国家的政策就是在为老百姓忙,姑且不论他能不能把政策执行到位,这句话还是说得过去,但在发展地方经济,搞好服务促农增收等方面,乡镇干部其实真的没做什么,要说乡镇干部忙,那也是忙于应付上级的各项督查考核,忙于填写一些表格、数据(其实这些表格、数据也大多都是由驻村干部拿到村里由村干部填写),乡镇干部的忙是少数责任心强和涉及惠农的业务部门的干部们忙,有很大部分人是一天打鱼三天晒网,还有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违规进入人员较多而未清退的少数乡镇,更是人浮于事。一人做事,两人看,三人评论,四人在打麻将。没做事的评论做事的,有时遇上需要大量人做事时,而平时不做事的人不是积极的去做事,而是会主动的去谋人,缺乏干事氛围。

2、乡镇财力运转困难。近年来由于经济下行压力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不少乡镇企业在竞争中被淘汰,乡镇可支配财力骤减;受职能和不少站所的条、块管理所限,乡镇创收乏力,很多时候只是有责无权,如对违法的处置乡镇只能是接受委托,所处罚金都得如实上交,不少乡镇的收入主要是靠上级下拨的一些转移支付资金。然而,乡镇为维持正常的运转需要大量的开支。公务活动、执行政策、开展工作等方面都需要开支,如:乡镇为完成献血任务就要请人(多数乡镇干部的血已不合格),别人献了血就要求发营养补助;请村里的党员、干部们上来开会要发误工补助和伙食费;开展什么文体比赛活动需要购买道具、发放奖金,等等每一项都是一笔不少的开支,特别是有些违规进入人员较多的乡镇他们的工资福利更是一个不小的负担,有少数乡镇专为发放他们的工资一个月就要十多有万元,真是苦不堪言,面对如此重负许多乡镇无计可施,只好负债运行。

3、乡镇发展地方经济,服务群众受限。由于不少乡镇企业在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下行的压力下被淘汰,乡镇企业在逐年减少,乡镇财力紧张、公共资源匮乏,乡镇职能在逐渐缺失。乡镇几乎没有执法权,有执法权的要么县级或以上人民政府,要么它所辖的相关部门;乡镇人才缺乏,乡镇干部(含站所人员)工作比较繁杂,很少有专攻于某一项目的专业人才。因此,无论是在产业发展还是在招商引资和项目的争取上都没半点优势,加之不少的乡镇都是负债运行,乡镇在发展地方经济上是难上加难。同样在服务群众上也是非常受限。假如有一件事既是服务群众又不需怎么花钱,或许这件事很快就会被乡镇完成,如果这件事要花大钱才能被完成,那么这件事是再怎么为民服务的大好事,在被执行过程中或许也要大打折扣。如村道硬化、水渠维修等都是服务群众的好事,这些项目一旦被确定并完工后,国家就会对这些项目实施奖补,但要确定这些项目必须要交押金,还要垫资、出资,而多数乡镇由于财力困难,把项目撇开,直接交由村里跟相关部门联系,垫资、出资都由村里去。很多村通过自身努力做成了一些公益事业,要求乡镇政府予以一些资助,但绝大多数都会因乡镇囊中羞涩而遭到谢绝。

4、村(社区)功能提升较快。随着并村工作的加快,不少地方都实行了村改社区提高了村级功能,许多村改社区后,改善了办公环境,兴建了小游园、老年活动中心、农家书屋、文体广场等娱乐活动场所,为方便群众办事,村干部采取在村级活动中心实行轮流坐班。不少的村还采取了代办制,村组织活动中心安装了pos机,可以代收农保、农合、发放养老金,有些还可以代办汇款等业务,村民们想办理一些日常业务,不用到乡镇或县里,直接到村组织活动中心找到当班干部就可以代办(先由当班干部收集相关资料,一星期或两星期再由村干部统一到乡镇、县集中办理)。群众需要向上级反映的诉求,同样也可以找到当班的干部的反映,然后由干部集中汇总上去,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办事。有些村合并后,加强和完善了三资(资源、资产、资金)管理,虽然很多村都很少集体资产、资金,但集体资源绝大多数都有,比如集体山林、土地、滩涂等等。同时,村三资的整合并不是简单的一加一等于二,而是产生了成倍的能量聚变,充分发挥了优势,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二、乡村架构的设想

进一步完善村(社区)功能,既要替代一部分乡镇政府的功能,又要发挥发村民治村,更能直接地服务好村民。提倡村与村再一次合并,实现强强联合,一个建制村要达到五千人左右为宜,对村里干部在任期间的五大头都拿财政工资,在任期间交纳各种相应的保险,使干部们都能全身心投入村里的各项工作中。为把握村里的方向,支部书记由上级下派工作能力较强,经验丰富的国家干部,并加派一个大学生村官或新考入的公务员作副书记;同时村里选出一名副书记,这样保证村支两委班子既稳重又有冲劲。对于乡镇,除保留为民便民服务的农业服务站、社会保障站、民政办、国土规划所等几个站、办、所作为办事处外,其余都可以撤销。特别是负债运行的乡镇更要加快撤销的步伐,逐步实现县直管村。

三、县直管村的几点优势。

1、加快推进了民主步伐。有位国家领导人曾说过:“没有基层民主,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随着并村工作步伐的加快,不仅是人才增多了,更是民主在地域、空间上拓展了。就拿村民自治的四个民主中大家最为关切的民主选举来说吧,并村前,许多小行政村或空心村,很少有人关心村务工作。年轻人外出务工、创业,很少关心家里的事;在家的大多数都是老人、小孩根本不关心民主政治。因此在选举时,选来选去都是那几个老干部,而并村后,各方面的人才都多了,民主选举也会变得激烈了,通过民主选举的激烈竞争同时也会激醒一些对民主选举麻木的老人和妇女,更多人来关注民主建设。通过村民直选出来的干部主要是对村民负责,从而能摆脱一些干部把主要精力放在应付上级前来的各项督查、考核上,少数任命干部只“唯上”的一些思想桎梏,从而能放开手脚、集中精力实实在在的为村民服务。

2、节约成本,提高效率。乡镇政府都必须要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无论大小乡镇事务都非常繁多,要完成这些工作任务需要工资、工作经费、办公经费等等各项开支等,每个乡镇一年开支至少要上百万元,特别是违规进入人员较多的乡镇那开支更多。如果把乡镇一级撤消,只保留几个必要的站、办、所作为办事处,这样可以大大节约行政成本。一个属地管理原则,让县级各部门习惯依赖于乡镇政府,许多部门因此也不会去深入钻研业务。有些部门在对乡镇进行指导时对一些政策把握不准,上午下发一个工作提示,下午又下发一个同一个工作提示,可内容要求却几乎完全不同;乡镇在涉及到具体问题向他们请示时,他们却推脱到哪个部门更专业、更具权威,而当你问到那个部门时很多时候又是叫你转问另一个部门,这样一来二去把问题又推回了乡镇政府由自己解决,乡镇不仅没有得到答案,还延误了工作时间;有些老百姓急需解决的问题,如地质、地况、水质的勘测、鉴定等,乡镇确实没有人才、资质,找到相关部门时,要么说我们也没有资质,要么就让老百姓交一大笔费用;许多需要落实的业务工作一般都是主管局召集自己驻在乡镇的站、所负责人开个会,然后由站、所负责人向乡镇的主要领导汇报再由乡镇主要领导安排驻村干部下到村里去落实,而绝大多数工作都是由驻村干部到村后再一次安排村里,由村干部落实到位的。这样一来二去几个回合,政策就在这些回合中要么放大,要么缩小。许多政策部门都依赖于乡镇,而乡镇也有时候懒于去思考、钻研,对政策的执行也很随意。如有个别扶贫户是这样总结扶贫、脱贫的:“干部几次到地里叫我回家找身份证、户口簿等资料复印并告诉我是精准扶贫对象,然后没过两个月告诉我脱贫了,期间他们也没帮我、让我做过啥,我感到非常茫然心中也不是个味!?”如果撤消乡镇一级,只保留办事处,让县级部门直接面对群众,减少对乡镇的依赖,会大加强他们的责任心,让村级也减少对乡镇的依赖,这样就会很大地提高工作效率。

3、提升村里的主观能动性。比较小一点的建制村特别是一千人口以下的村由于年青人都外出打工,不少人人还把全家老小都带了出去,在合并以前许多村都成了空心村,有些自然村还呈现出一种荒凉的感觉。村里的事务很少人关心,村里也跟本谈不上什么发展,也很少矛盾纠纷,主要是预防一些外来的小偷小摸。合并村如果能达到五千人左右,资源整合后(土地流转、集体资产整合等)有了个好的平台,不用说是鸟,凤凰都会飞回,村里发展的积极性也就会调动出来。现在由于村干部不是脱产的,他们的工资不高,而工作量却是相当的大,干部们都表现出一种疲惫的状态,加之不少的村干部为维持生计还要去打一份临工,或许还有少数人丢下村里的工作长期外出务工,干部们对村务工作积极性不高、效率低下,如果对村里干部在任期间五大头参照公务员管理,都拿财政工资,在任期间交纳各种相应的保险既能保证他们的生计,也能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定会大大的提高,同时也便于对他们实行一些约束。

作者单位:嘉禾县袁家镇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