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伍文胥:让土十条守卫我们土壤的洁净

[ 作者:伍文胥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6-06 录入:实习编辑 ]

国务院日前发布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我国到2020年土壤污染加重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到2030年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全面管控;到本世纪中叶,土壤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5月31日新华网)

没有水、空气和土壤,人类就无法生存。在大力推行水污染治理、大气治理的行动中,绝不能忽视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壤的守护。当我们抬头仰望,希望看到的是蓝天白云。当我们俯首大地,希望看到的是青山绿水、郁郁葱葱的大地。无论是参天大树还是五彩缤纷的花草,莫不根植于大地的最表层,那洁净而肥沃的土壤。离开了土壤,生命就失去了根源;脱离了土壤,生命就可家可归;没有了土壤,生命就必将终结。

什么叫“土壤”?“土壤”又何其珍贵?似乎很多人都并不十分清楚。土壤是地球陆地最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是在特定的成土条件下,经过漫长的成土过程中逐渐发育和形成的历史自然体。故而,土壤的形成非常漫长而艰难,一旦破坏,难以在短时间内修复。这也是为什么人类可以登陆月球,却不能在上面生存的原因之一,因为那里无法形成可以孕育生命的土壤。对于全世界的人来说,土壤的守护、开发和利用都是一个重大课题。比如,美国,国土面积与中国相似,但人口只有三亿多,意味着人均耕地远在中国之上。事实上,只有不到百分之二的美国人从事农业生产,不但养活了三亿美国人,还大量出口高品质的农产品。另一例子,日本则国土狭小,约小于中国云南省,但其人口达1.27亿,可利用的耕地面积远小于中国,但日本却实现了粮食的自给自足。

这两个例子都可以作为中国如何更科学、更环保、更高效利用耕地的重要参考。然而实现的情况不容乐观。中国三分之二的国土为沙漠、戈壁、高原、山地,适宜人类生存和耕种的土地面积非常有限,18亿亩的耕地“红线”屡屡遭受挑战。一方面是杂乱无章、疯狂进行的大规模城市化,意味着大量可耕地被以更“正当”的理由征用以建设公共基础设施和房屋。另一方面,落后的生活、生产方式产生大量污染物,特别是工厂排放的工业污水、居民排放的生活污水、不科学施放的化学农药,对土壤的健康造成极深的伤害,导致土壤板结、盐碱化、沙土化,农作物大量减产,极难修复,对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构成重大威胁。

让“土十条”守卫我们土壤的洁净。“土十条”的出台,无疑是在国人对加强土壤污染治理的持续而强烈的呼声在应运而生的,明确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全国土壤污染治理总体目标和规划入防控措施,为今后土壤污染防治提供了强有力的法规遵循和制度依据。但制度再完善,关键还得落实在执行上,让“土十条”守卫我们土壤的洁净,一需把守护土壤洁净的理念植入每个公民心中,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二需强化包括“土十条”在内的土壤污染防治法规条例的宣传学习,树立全民土壤保护、利用的法治意识;三需不断提升土壤保护、开发、利用的科学技术水平,实现环保、高效、洁净。

作者单位:四川省三台县乐加乡人民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