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薛亮:农民种粮也能致富

[ 作者:薛亮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6-01 录入:王惠敏 ]

要把中国人的饭碗端在自己手中,必须首先保护好耕地这一稀缺资源。必须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和城市开发边界。要持续保证和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无论在农业形势好还是不好的时期都不能有丝毫动摇。

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果,2015年粮食产量达到1.2万亿斤,实现“十二连增”,农民收入突破万元,连续第6年高于GDP和城镇居民收入增幅,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全面小康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最大的短板也是在农村,因而“十三五”时期也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攻坚阶段。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形势下,农业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问题、新挑战,比如当前出现的国家粮食高库存、粮食生产如何调整等问题,可概括为最突出的两大矛盾:一是农业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人多地少是基本国情,我国人均耕地和人均淡水都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由于高强度开发利用,耕地质量不断下降,地下水严重超采,农业面源污染严重。二是农业生产成本快速上升,农业比较效益低,其中粮食的比较效益更低。由此带来当前一系列问题,如一些地方粮食种植面积减少,撂荒或变相撂荒及粗放经营,两季变一季等;农村青壮年劳力大量转移,种田农民老龄化,谁来种地成为问题;农产品价格大大高于国际市场,导致进口激增,农业生产受到成本的“地板”和进口价格的“天花板”双重挤压等。在这种形势下,有的人对当前农业深层次问题认识重视不够;有的人认为当前粮食库存过大就是粮食生产多了,可以减少农业投入,多进口国外粮食;一些地方出现放松农业、忽视农村的倾向。

对此,笔者认为,要从补齐全面小康短板的高度认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真正把农业放到国民经济基础和重中之重的地位上来。农业为我们生存提供基本食物来源,目前我国粮食多,一是短期内进口过多,二是集中在国家的库存多。从根本上看,我国18亿亩耕地生产的粮食仍处于供需紧平衡状态。据估算,我国进口的农产品相当于至少7亿亩耕地的产出,已成为必需的补充。因此,要把中国人的饭碗端在自己手中,必须首先保护好耕地这一稀缺资源,耕地特别是高产优质农田是经过我们祖先几百上千年的改造才形成的,是不可替代和短期内不可再生的。因此,以往那种城市扩张肆意占用耕地和良田,打着占补平衡旗号,实际占多补少、占优补劣的做法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必须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和城市开发边界。同时,要持续保证和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无论在农业形势好还是不好的时期都不能有丝毫动摇。基于农业及农产品是基础初级产品的特性,农业相对于工业等产业的比较效益天然较低,农业的社会效益则大大高于它的经济效益,发达国家无一不对农业给予高额的补贴。我国农业无论从现代化的要求来看,还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均有较大差距,农民收入和总体生活水平还较低,因此,我国需要大力加强对农业的投入和补贴支持力度,不断加强农田水利、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农村公共事业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科技和机械化水平,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

为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中央作出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决策,这也是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任务。供给侧改革,就是要提高供给的质量和水平,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从农业来看,供给侧改革的要求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从大农业、大食物观念出发,优化产品结构、生产结构、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确保粮食安全,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二是适应消费升级的需要,优化品种品质,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效益和安全水平。三是推进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社会化服务,促进节本增效,提高农业竞争力。四是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遵循优势区域原则发展农业生产,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和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以上四个方面,以往都分别提出过,但还远未落实,现在从供给侧改革的高度来认识,它们在农业发展中的位置和重要性更清晰、更系统、更迫切了。

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要贯彻创新发展战略,创新是第一动力,也是第一路径。最重要的是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体制创新,就是要积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解决在新形势下谁来种地的问题。除传统的个体小农户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按照逐步走向规范的法人实体的方向,专业大户最终将分化为家庭农场和农业企业。从粮食生产的客观规律看,因其单位利润微薄,必须有足够大的规模,生产者才能获得社会平均利润,而我国农民户均耕地仅有0.47公顷,不足美国的1/400,不足法国的1/110,是粮食生产的最大制约因素。最近中央提出要以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为抓手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笔者认为是抓到了关键点。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功能特点看,家庭农场是规模化粮食生产的适宜模式。现阶段,家庭农场规模在南方两熟区达到200亩以上、北方一熟区达到600亩以上,种粮就可以获得不低于其他产业的经济效益,农民就有种粮的积极性。同时带动使用大型高效农业机械、先进农业技术,降本增效。随着规模化家庭农场发展,一代老农民逐渐消失,代之而起的是有知识的新农民,将按照机械化、电子化、信息化的现代农业模式来经营。农民专业合作社更适宜于经济作物等多种经营,它最突出的功能优势在于组织产品销售并带动生产。另外,作为中国特色的通过社会化服务实现规模经营的方式,典型的如小麦跨区机械化收获,也有继续发展的前景。

科技创新,就是要通过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生产力整体水平。围绕供给侧改革的要求,最重要的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不断提高农业生物遗传和生长潜力,包括生物育种,用杂交、转基因、分子育种、基因编辑等技术方法培育更加高产优质的品种,也包括开发更新的栽培、水肥、植保等技术。二是应用设施环境工程提高单位资源产出率,通过创造人工环境,使农业生产不受季节和自然环境的约束,实现周年生产、立体生产、无土栽培等,延伸水土资源利用空间,更充分地利用太阳光及人工补充光源。三是发展机械化、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装备,不断减少人工作业,提高生产效率,并有望实现人力所达不到的高质量、高技术、高水平生产。四是发展农业环境控制与生态修复技术,包括畜禽粪污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秸秆资源化利用、土壤重金属处理、绿色投入品即生物肥料和生物农药开发等。

总之,认清农业面临的挑战,抓住创新发展的引领,补齐农业短板,是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迫切任务和重要保障。

作者系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理事、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经济社会论坛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