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半月谈记者在西部某县采访时发现一起扶贫造假案例,当地政府急于出成果、树典型,在数字上动心思,大做表面文章,把一个普通养殖大户包装成“扶贫大户”,结果不但扶贫没啥效果,反而弄得该养殖户负债累累。(5月27日 新华网)
党中央定下了在2020年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的目标,随后各地也签下“军令状”,保证完成全面脱贫的任务,从各地脱贫攻坚工作的有序推进来看,扶贫工作的形势是非常好的。从长远来看,扶贫工作的认真开展,有利于我国顺利实现全面小康,大幅度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惠及千千万万人民群众,是一项真真切切的民心工程。但如果扶贫工作并没有严格认真开展,而只是流于形式,弄虚作假,那不仅不能扶贫,恐怕会“贫上加贫”。
地方政府应该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决心开展好扶贫工作,找准主攻方向,用典型的脱贫致富事例来起好示范作用,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但这个典型应该是实事求是,经得起实践和人民的检验,而不是包装出来的。扶贫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基层政府在开展工作时,应该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不应该搞形式主义、弄虚作假。
用大做表面文章的方法,包装“扶贫大户”,用如此“浮躁”的心态来开展扶贫工作,不仅没有示范、带头作用,而且会丧失民心。地方政府应该将包装“扶贫大户”的这些精力用到广泛收集民意,因地制宜,科学谋划,抓好扶贫项目上面来,将扶贫工作真正做到点子上,让真正的典型来引领示范。“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扶贫工作任重道远,需要从点滴小事做起,不要急于求成,避免“心浮气躁”。让扶贫工作真正得到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扶贫工作的成绩真正得到人民认可,才是地方政府真正应该做好的。
作者地址: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龙安镇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