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陈一凡:扶贫不能单打独斗

[ 作者:陈一凡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5-16 录入:实习编辑 ]

原题:扶贫不能“单打独斗”,还需多方发力

安徽省民政厅、安徽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近日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动员社会组织参与扶贫开发的意见》,强调要鼓励、支持各级各类社会组织发挥自身优势和特长,通过大力开展对口扶贫、产业扶贫、智力扶贫、教育扶贫、医疗扶贫等举措,发挥社会组织在大扶贫格局中的独特优势。(新华网2016年05月13日)

“脱贫攻坚”当下是全国的一件大事,也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一环,所以扶贫不只是党和政府的事,也不单是贫困群众的事,而是全国、全社会共同的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

党和政府作为主导,坚定脱贫攻坚的意志,并提供强力保障。党和政府作为我党各项事业的领导者,当仁不让应该扛起扶贫的大旗。中央拿出巨大的专项资金,支持扶贫,可见是下了很大的决心,以习近平总书记的党中央也给全国人民做了庄严的承诺,各级党委政府理应拿出干劲,多发突破,切实将资金落实到扶贫工作中来;理应制定切实可行之方案,为贫困“把脉”,对症下药,治愈“穷根”。

然而党和政府能提供的只是政治和资金保障,“拔苗”毕竟不能“助长”。“乞火不若取燧,寄汲不若凿井”,贫困群众脱贫还得依靠自己,还得自身寻找致富的门路。党和政府提供了保障,优惠政策、创业贷款资金、产业引导看起来都是很多有利条件,但是如果只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何谈脱贫致富。所以,我们的贫困群众得自己行动起来,不管是因智致贫、因病致贫,还是因地域偏僻、因无资源可利用等等原因,都是从自身寻找突破口,有了脱贫意愿,还得有脱贫的行动,不能以“贫困”为借口,只知伸手要“救济”。“自救者,人恒救之”,贫困群众应当借着脱贫攻坚之东风,扬帆起航,找到适合自己的脱贫之路。

“一人智短,三人计长”,贫困群众一般限于知识、技术水平有限,很多时候都是“牛吃南瓜”,第一步都很难迈出。从安徽省的探索中,鼓励、支持各类社会组织参与扶贫,不失为一个有益的方法。社会组织有人员,有技术,解决了贫困群众智力方面的不足,而贫困地区也是这些社会组织提供了新的发展领域,只要能有效配合,必然是双赢的格局,还有利于减少政府的行政指导风险,使扶贫效率更高。各类社会组织运用它丰富的管理经验,让政府扶贫资金落实到具体项目之上,让市场来消化贫困,真正将“输血”变成“造血”,从源头上解决了贫困的“病症”,而政府的鼓励与支持也会让这些社会组织更加愿意参与扶贫开发之中来。

资源共享,协调发展信息时代,决定了我们做任何事业都不可能“单打独斗”了,而“脱贫攻坚”作为当前全国的头等大事,更是离开不了全社会的动员,相信在全社会共同的努力之下,全面小康的中国梦已经近在咫尺。

作者单位:绵阳市安县司法局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