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是我党政治经济学理论和发展理念的又一次重大创新,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精准把握,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遵循和灵魂所在。
近两年是慈利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节点”,也是全县上下同心协力战胜各种挑战、经受各重大考验、扭转被动局面、步入良性发展的“关键拐点”,更是开启新一轮大发展、大跨越的“历史起点”。慈利县委认真审视慈利发展实际和环慈周边形势,进一步优化顶层设计、丰富发展语言、完善“慈利方案”,提出了建设区域经济强县的阶段性目标。在今年的经济工作会议上,我们进一步明确发展思路,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旅游全域化、发展绿色化“五化同步”,坚决打赢项目建设、产业转型、城乡统筹、改革创新、民生改善“五场硬仗”,动员全县上下扎硬寨、打硬仗,确保“十三五”首战必胜。慈利县委、县政府深刻认识,必须深植“五大发展理念”,遵从逻辑思维、尊重发展规律,坚定不移地朝着建设区域经济强县目标奋进,为全市早日实现旅游胜地梦、全面小康梦承担“慈利份额”,集聚“慈利力量”,做出“慈利贡献”。
创新:坚持创新发展,才能有效避免动力衰退、低水平循环的“平庸之路”。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驱动力。近年来,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背景下,如何不辜负市委、市政府的重托和慈利人民的期盼,如何推进慈利发展,是慈利县委、县政府始终牢记在心、紧扣在手的第一要务。慈利作为后发地区,如果在慢进中失去主动,在缓进中迷茫方向,在“坐吃山空”的等待中沦为平庸,是一种最可怕、最可虑的后果,必须提振精神,擎起创新大旗,在传统发展的“加法”上,做好创新发展的“乘法”,才能实现从低水平循环到高质量竞争的转换,才能继续保持较强的增长动力。
一是积极搭建创新发展平台。把县新城区、县工业集中区、大峡谷旅游经济区“三大引擎”作为创新发展的“主战场”。聚焦工业集中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优化管理体制机制,提高有效投资强度,大力培育和扶持一批高新技术企业,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激发园区活力、提升发展质量。 抢抓产城融合试点机遇,大力推进新城区长德国际、博联国际等商贸广场建设,构建商圈集群,打造投资“洼地”。加快推进大峡谷经济区澧水半岛、冰雪世界等项目,优化景区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景区管理,把大峡谷玻璃桥打造成为五星级旅游品牌,全力打造东线旅游龙头、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先导区。
二是鼓励和支持创业创新。鼓励和支持众创、众筹、众包、众扶等新型商业模式发展,依托慈利众创空间、供销云商和锦程物流等支撑平台,全力打造线上线下协同创业的新格局。创业创新离不开人才,必须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与培养力度,组织人才、激励人才、服务人才,引导广大人才积极投身到创新创业这股热潮之中,把慈利打造成为创业创新的一块热土。县委进一步加强了人才工作,出台了相关规定,启动了“磨练慈利骨干、打造慈利选手”工程,效果初步显现。
三是把改革牢牢抓在手中。改革是创新最直接最便捷最有效的途径。县委、县政府敏锐捕捉重大改革机遇,紧跟上级部署的改革节奏,狠抓各项改革任务的落实。全力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省直管县”试点工作,把省、市下放的经济管理权限接住、管好、用活。以金融改革为重点,加快组建县经投集团,争取发行企业债券,力促慈利农商行组建并成功运营,强化本土金融支撑;在有效防范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前提下,进一步盘活民间资本存量,培育形成结构合理、健康有序的多层次资本市场,真正帮助企业走出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
协调:坚持协调发展,才能避免畸轻畸重、顾此失彼的“失衡之路”。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慈利在历届班子的领导下,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为我们这一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不可否认,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发展中的问题,尤其是不协调、不平衡的问题也比较突出,特别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城乡发展不协调,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都存在不少“短板”,必须坚持协调发展,化解矛盾、促进平衡、提升效能。
一是做好产业结构调整这篇大文章。紧紧围绕市委“一战略七行动”,结合慈利实际,大力实施“1656”“135”“523”等行动计划,着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型,加速提质,推出更高质量、更有特色、更能迎合市场需求的旅游商品、工业制品及农副产品。积极对接张家界、服务张家界、融入张家界,走好突出特色、融合互补、差异发展的全域旅游之路,推动全域景区化建设,打响“温泉之乡”品牌,加快万福、江垭温泉提质升级,推介开发15条精品户外线路,着力催生一批休闲、娱乐、养生、拓展等与旅游紧密融合的新业态。在化解产业结构矛盾上想办法,进一步淘汰一批落后企业、污染企业和过剩产能,帮助企业转型、解困、蜕变、重生。积极推动现代农业“接二连三”,大力扶持龙头企业,打响生态、绿色、富硒的农产品牌。
二是下好城乡一体化发展这步关键棋。围绕金慈银澧、山水洲城、生态宜居的规划目标,坚持提质繁南、拓城兴北战略,大力实施五年塑城计划,着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大力拓展新城区、提质改造旧城区,打造基本功能健全完善的“海绵城市”,均衡配置城乡资源,加快重点镇、特色风情镇和美丽乡村建设。
三是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加快文化强县建设,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开展“省级文明县城”创建工作,精心打造推出我县的“十一”大民族民俗文化品牌,做好文化旅游、文化城市融合文章,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不断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
绿色:坚持绿色发展,才能避免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的“透支之路”。
绿色发展是永续发展之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所拥有的生态环境,是最宝贵的财富,是相对而言最突出的优势,绝不能随意消费、随意透支,必须在严加保护中谨慎开发,在严控实管中合理利用。
一是打造绿色产业。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落实食品安全“四个最严”的要求,全力保障人民群众“餐桌上的安全”“舌尖上的安全”。在产业项目引进上严格选择和控制,凡是效能低、排放高、污染重的项目,坚决不引进、不放行,全力推动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生产攻坚克难,坚决把已有的污染企业、落后产能淘汰出局、整改到位,坚决不要损害环境、贻害子孙的政绩。
二是严格环境保护。一以贯之地抓好生态主体功能区的建设与保护,扎实开展环境整治“7+1”行动,实施“山长制”“河长制”,把流域治理和山林保护责任落实到村到人。
三是加强生态修复。积极投身张家界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实施城乡绿化攻坚行动,建设常张高速绿化带,大力实施石漠化治理、退耕还林等项目,提高森林覆盖率。完成大浒镍钼矿三期治理工程,积极争取国太桥砷污染治理项目,让慈利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景更美。
开放:坚持开放发展,才能避免画地为牢、坐井观天的“封闭之路”。
开放发展是实现社会繁荣的必由之路。对于慈利一县之域而言,必须在学习交流中实现共同进步,在抱团发展中实现合作共赢。
当前,慈利被三个国家级区域发展规划所围绕,处于长江中游城市群下沿、武陵山集中连片扶贫开发区域东部、洞庭湖生态经济圈西缘,区域地位日益突出,仅过去一年就争取了省级以上支持政策21项,正处于来而不可失之“时”,面临蹈而不可失之“机”。应该跳出湖南西北一隅,牢牢把握住建设澧水流域生态经济带的主动权,积极对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努力在争取国家重大项目、扶持政策上扩大影响力,在产业规划上创造更大的腾挪空间,在与湘潭高新区、宁乡等发达地区的交流合作中不断学习进步,促进人才、资源、产业的协调互补。大力开展区域联合招商,着力构建更宽松的政策环境、更开放的发展格局,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多引进一些“高大上”的战略企业、优质项目,确保在更大的范围内更有效的配置资源。
共享:坚持共享发展,才能避免群众背离、社会动荡的“风险之路”。
广大人民群众需要有温度、有关怀、有质感的发展。
一方面,人人都看得到变化、收获到实惠、享受到红利,才有共同推动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另一方面,慈利的经济还不发达,还有148个贫困村,接近6万贫困人口,并且还有相当一部分群体仅是处在“不贫困”的边缘,离富裕殷实无虑的生活水平还有较大差距,推动共享发展增进人民福祉,是慈利人民十分紧迫的现实需要。应该把更多的财力、物力、精力向保障和改善民生倾斜,抓紧办好省市民生实事。打好脱贫攻坚战,坚持精准脱贫、精准扶贫,围绕“两不愁三保障”,贯彻“五个一批”部署,坚决实施好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十大脱贫攻坚行动、“三个行动计划”,抓好基础设施“六到农家”和公共服务“六个落实”,制订慈利县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方案和分年度作战计划,实施挂图作战,步步为营,走好每一步,做好每一件事。今年要确保50个贫困村摘帽,2.11万贫困人口脱贫。加大社会保障力度,继续推进各类保险扩面提质,着力保障城乡低收入群体生活,兜住基本民生,保障社会公平。
总之,“五大发展理念”是一个有机统一、互为支撑的整体,是解决现实问题、越过“中等收入陷阱”、克服“成长的烦恼”的总钥匙,打开了一条更加高效、更加公平、更加可持续的发展之路。深入践行“五大发展理念”,进行的是一场事关全局的深刻变革,开启的是一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崭新征程,赶上的是一趟更具质量效益的发展航班。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微信公众号 慈利发布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