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宁县姚集镇王塘村有关情况的调查
作为县帮扶工作组进驻扶贫点后的第一项工作任务,在县委扶贫业务培训结束后即入村对我们县委农工办所负责姚集镇王塘村进行了全面了较为详细的调研。
一、王塘村基本概况;
睢宁县姚集镇王塘村位于姚集镇区西北角,离镇区约四公里处,北部被古老的黄河古道包围,东边与在建中的睢宁房湾湿地公园相连,西临张引刘果,南邻程刘、石碑两村、县道姚张路(睢宁县姚集镇与通原张圩乡)和建设中的324省道以及正在规划建设的故黄河观光道皆从村中穿过,该村交通十分便利。
全村有4.2平方公里。由原朱湾,王塘2 个自然村组成、十二个村民小组,721 户,3110人,农业承包人口2500人。农业劳动力1600人。 耕地面积3860亩,人均承包土地1.54亩。2015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 达到了8600 元。
二、产业发展情况分析:
王塘村主导产业是果树种植,全村3860亩耕地目前已流转了2400亩用于果树种植,其中苹果800 亩、三水梨500亩、杏53亩、核桃50亩、猕猴桃350亩、冬桃及其他桃600亩、另有蔬菜大棚 98 个,大约150亩、温室油桃大棚33个70亩、其余1400亩土地主要用于种植以水稻、小麦为主的粮食作物。全村外出务工1038人,另有在本村的果园或大棚内常年打工200余人。
三、低收入户排查摸底情况分析;
通过排查摸底,全村户均低于6000元的低收入农户是138户,共428 人。其中无劳力户22户78人、低保户26户98人、因残致贫31户48人、因病致贫69户223人、因学致贫11户32人。分别占低收入农户的15.9% 18.8 %22.4% 50.00% 7.9 % 。
四、存在问题情况分析:
通过实地召镇蹲村干部、村组干部、群众代表会议座谈,并实地走访了部分农户,我感觉到王塘村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一弱”。即村两委领导班子战斗力弱。总体来说,七位两委成员,年龄平均62岁、只有两位高中文化。三位初中,余下2位是小学。体现在年龄大、文化程度较低,通过座谈,广大干群对该村领导班子的总体印象是:年龄大、文化水平低、组织领导能力不强、对村级经济的规划及发展思路不清、平时工作无创新意识,作为两委,基本不能真正地起到农村双强带头人的作用。
“二无”。即村集体经济基本无经济收入。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该村现在集体固定资产只有一处不足200平方米的2006年由县委组织部援建的村综合服务中心、学校及卫生室都是社会公益性设施,不存在上交村级收入。该村没有任何村办企业,更谈不上任何增收渠道。且村综合服务中心规模较小,不足200平方不能满足正常办公配置。村两委正常活动受限。村部门前2米空地按了一套群众器材,上级来人检查,连放车的地方都没有,更不要说老年进行文体活动了。群众活动基本无场所。
“三单一”。即产业单一。全村全村3860亩耕地流转2400亩土地用于种植果树,并且目前绝大部分都还没挂果,缺少与之配套的综合服务产业。余下的1400亩耕地主要用于种植以水稻、小麦为主的粮食作物生产,就是说该村产业结构比较单一。
“四狭窄”。即农民增收渠道狭窄。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全村农民的土地绝大部分都流转出来承包给外地老板种植果树及大棚。从事高效种植业和高效规模农业生产。这些土地只是分布在很少几个外地老板手中。大部分农民是既无土地、又无产业,整日无所事事,不是聚集在一起打牌,就是东溜溜西转转。村里余下的1400亩耕地被4个大户进行承包了主要用于种植以水稻、小麦为主的粮食作物生产。无地农民除了一部分外出打工和部分在村内给大棚打短工外,其他无任何收入来源,就是说全村广大群众的创收渠道十分狭窄。
“五低”。即在家人员的文化水平低。据调查,该村留守在家的人员不是老年妇女就是上学的儿童,相对外出务工的人员来说,都是不到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员,文化程度相对偏低。他们根本无法在家进行二次创业。
“六大”。即低收入农民增收和村集体经济增收的脱贫压力较大。我们通过针对该村低收入农户调查研究分析发现,有这样几个特点:1、数量多、全村总数户721 户,而人均收入低于6000元的农户就有达138户,占全村总户数731户的19.2% 。低于人均6000元的人口是428人,占全村总人口3110人的13.8%。据调查,在全村低收入的138户428人中其中因病因残致贫有100户271人,分别占低收入农户户数的72.45%和人口的%63.32%,这些人要想在短期内脱贫增收其难度一定很大,我们必须有足够的思想准备。
五、工作措施:
(1)、摸清底数、建档立卡,做为我们入村精准扶贫的“第一战役”。通过调查摸底,全村有低于户均6000元的低收入农户是138户,共428 人。其中无劳力户22户78人、低保户26户98人、因残致贫31户48人、因病致贫69户223人、因学致贫11户32人。分别占低收入农户的15.9% 18.8 %22.4% 50.00% 7.9 % 。目前,我们已经根据村里确定每户家庭困难情况的高低,难易程度大小,逐户一对一、面对面进行了走访,认真调查他们的致贫原因现在已全部进行他们不同的贫困原因,有针对性地帮助每个贫困户都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脱贫致富措施,有的放矢的开好每一个贫困户的脱贫的“药方子”,逐步引导全体村民共同脱贫致富。
(2)、认真制定挂钩帮扶村的年度扶贫工作实施方案,是下步抓好挂钩帮扶工作的关键所在。入村后,我们从广大村民所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出发,通过认真的调查了解、并且经过干部群众会议确定,在2016年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项目扶贫工程。
①大力推进村内小型河道疏通治理工程做好美丽乡村工程,村内主干道两边每50米添置一个垃圾箱,做好垃圾集中存放。为群众创造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
②铺设村内王朱路一条。解决村民行路难问题,帮助
③组织动员全村群众为家庭两代人皆身患脑瘤的村民李希凡家庭进行捐助,尽最大的力量帮助他们解决部分医疗手术费用。以此来提高群众对村两委信任度和支持率。
④做好协调村部前边地块,与县文广新局对接进行扩建村民活动广场建设工程,为群众解决一个相对宽敞的文体活动场所。
⑤利用村部后边一块15米长、20米宽的闲置空地建设王塘村农副产品超市用于出租增加集体收入。
⑥对凡是在家的低收入家庭户其子女能够工作的联系县中等职业学校进行职业培训,组织到南方打工,以此来增加农民收入,使他们逐步能够脱贫致富。目前已经与县中等职业学校进行了对接。
⑦发动群众对村内主干道进行环境绿化。
⑧围绕村主导果树产业提供服务,成立王塘村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积极向上争取资金购置农机为果树产业提供农机及生产资料服务,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
⑨积极清理整顿整理河沿地。以及原有村部分渔塘实行租赁经营,通过租赁、改造等形式,实行业主经营,集体一次性或分年度收取土地租金,盘活资产,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以此来增加村集体收入。
⑩将近30余亩的河道地收归集体进行租赁承包以增加村集体收入。
11申报县委组织部及县扶贫办项目专项资金,上级对2006年建设的不足200平方村综合服务中心进行扶持建设使其达到上级规定的标准。
12利用本村地处废黄河故道,水质好,生产的稻麦品质好的实际,将村里所承包的1400亩耕的4个大户联合起来,成立王塘绿色食品销售合作社,积极与省挂钩单位对接,专门供省直部门以此增加集体收入。
3、及时将帮扶实施工作方案向所在单位领导进行汇报,在听取本人对王塘村的帮扶工作汇报后,单位领导非常支持,先后三次亲随本单位挂钩帮扶人员入村实地查看项目,修改确定实施方案。与村干部群众进行座谈,亲自对接县相关部门,寻求县领导和机关部门的支持。
4、单位领导还召集本单位各分管主任及有关科室负责人会议要求全力支持驻镇包村人员,共同抓好项目落实,确保我单位挂钩帮扶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为我县如期脱贫致富作出应有的贡献。如今,我们所负责帮扶的姚集镇王塘村各项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各个项目正在落实之中。
二〇一六年四月十三日
(作者简介:赵来柱,男、1963年生、中共党员、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专业、大专文化、高级农业经济师职称,原任江苏省睢宁县委农村工作办公室副主任、现负责本单位挂钩帮扶睢宁县姚集镇王塘村。先后在《江苏农村经济》杂志、《农家致富》杂志、《中国经营管理》杂志《新农村建设》杂志、《中国农村经济网》发表文章120余篇。)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