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对于城镇化进程中少数民族地区培育新型文化业态研究的文章、书籍等很少,也没有形成系统的研究理论。只能通过文化产业的相关理论延伸到民族文化中。同时,从国内外对民族文化的发展中得到一些启示。为了加强文化建设,国家出台了诸多政策措施,如有关民族文化发展的政策规划,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整理与保护的政策措施,有关历史文化名城发展的规划等。
事实上,少数民族文化的内容相当宽泛,将其梳理清楚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这就需要进一步的整理、分析、探索以及研究,力求做出更多实质性的突破;综合运用多种手法对文化问题进行描述和研究,从一种新的角度对文化理论进行新的探讨和挖掘。文化产业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来说,都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对于经济文化发展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来说更是如此。
走民族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我国文化产业新的发展阶段,少数民族地区应该响应国家政策,创新发展思路,推进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模式,开拓市场,走民族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有助于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充分发掘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积淀,发展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提升全国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和整体实力。
二、有助于理论研究的深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城镇化在不同阶段会产生不同的核心问题,其影响因素不断地发生变化,原有的推进城镇化进程的理论,难以完全涵盖当代新型城镇化的问题。同时,中国新型城镇化有其特殊性,有必要对当代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中所涉及的突出问题进行深入详尽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民族文化资源的传承与保护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产业发展建议。
三、有助于实践的发展。从实践层面看,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在当今处于一个特殊的尴尬位置,即大部分的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已经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的同时,又受到了全球范围内的高度注视。这些具有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的民族传统文化资源,是人类认识自身与反省社会发展的一面重要的“镜子”。与此同时,我们的前人也在不断努力探索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走科学的“产业联动”开发之路也被证实是有效而可行的。
少数民族地区是由多个民族组成的地区,民族文化资源和旅游文化资源非常丰富,这是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资源优势的重要表现。由于受限于自身经济基础薄弱和文化基础设施不健全,以及人才的缺乏等原因,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为了进一步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产业,要不断创新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培育新型文化业态的思路和实践。
新的分析路径和发展模式
从交叉学科的视角出发,以全球一体化和全球城市化为背景,将“城镇化”作为逻辑论述的起点,力求对中国城市社会来临背景下,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建构,提出系统性的思考,并尝试对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新型文化业态发展的理论和实践,从文化的视角提出新的分析路径和发展模式。
一、丰富多样的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资源是城镇化进程中少数民族地区培育新型文化业态的基础。从文化分层角度,将文化分为四个层次:文化特质、文化丛、文化区域、文化模式。文化特质是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一个社会的文化内容就是各种文化特质的总和。文化特质可以表现为物质文化的形式,也可以表现为非物质文化的形式。从传统文化方面来看,所谓文化资源,并不仅指有形的古老建筑,还有广泛的内容。1.有形文化财产,如建筑、绘画、雕塑等。2.无形文化财产,如戏剧、音乐、工艺技术等。3.民俗文化财产,如衣食住行与宗教信仰等风俗习惯。4.纪念物,如各种古代庭园、陵墓、名胜与自然景观等。5.传统建筑群,如故宫等。从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业、传统体育、艺术品、民俗等方面,叙述少数民族丰富的文化资源,各个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文化资源是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少数民族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绚烂多彩的文化,留下了许多文化遗产。
二、保持地方特色应成为城镇化进程中少数民族地区培育新型文化业态的落脚点。只有发展具有独特的、地域的、民族的文化,才有可能形成自己的文化优势,增强地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地方政府应根据本地的传统和特点发展自己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制定出符合自身文化发展的规划,走出自己的道路,避免盲目追求发展速度。
三、城镇化进程中的产业联动是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创意开发的重要方式。城镇化要有产业支撑,将文化的内涵价值与服务功能提取出来,即是产业联动的重要素材,又是促成产业联动的导向目标。而产业联动作为传统文化资源继承与开发的重要方式,是为社会、当地群众和政府部门、相关专家学者所接受的方式。品牌要打响。新兴文化业态的产业链条源头在于创意。在强大的资本后盾支持下,策划团队或原创素材,或不断搜寻符合市场口味的作品,并实现文化资源的共享转换,通常由文本为源头,逐步向影视、网游、动漫乃至实体产品发展。
四、加强城镇化进程中文化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是突破口。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整合历史文化、革命文化、民族民俗文化、自然生态文化等各类特色文化资源和各方面力量,规划建设各具特色的文化创业创意园区,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相关产业文化含量,延伸文化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使特色文化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性产业。
五、寻求城镇化进程中文化资源开发的产业创意转化模式是重点。投资要多元。新兴文化业态的前期开发成本昂贵。因此,必须保证投资规模,宜于多元化投融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模式:1.项目开发转化模式。项目开发转化模式是指通过对城市文化资源的遴选、整合与重组,在科学规划基础上,推出城市文化品牌项目或经典特色项目进行市场化运作经营,实现特色文化资源的产业转化和价值增值。2.文化资源的单体开发转化模式。顾名思义,这种开发转化模式是指对典型性个体特色文化资源进行直接的开发和产业转化。这种开发转化模式简单易行,特别适合于城市人文旅游景区点、历史街区、古建遗址、文化传说、宗教礼仪、饮食习俗等个性特征突出、相对独立性较强的文化资源系统。3.文化节庆开发转化模式。节庆开发转化模式是指以地方节庆为载体,通过对民俗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整合,并赋予新的地方文化资源内涵来实现对地域城市文化资源的资本转化。4.城市运营商开发转化模式。所谓城市运营商模式,是指城市文化资源的资本转化通过委托或承包方式,由运营城市或区域的发展商来进行城市文化资源开发的产业转化模式。
构建基于文化传承的产业联动机制是难点。根据充分的理论基础梳理,从产业经济学、经济地理学、文化社会学等综合学科视角出发,构建一个基于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产业联动机制,分别从产业联动的导向机制、动力机制、路径机制和保障机制四个方面进行分析。这就要求既要注重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的结合,又要建立传统文化的知识产权制度,还要培育传统文化旅游景区和产业基地。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民族报2016年3月18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