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敖思明:培养选拔干部就当在扶贫一线“淬火”

[ 作者:敖思明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3-18 录入:7 ]

为所驻贫困村争取1221.8万元资金改善基础设施、申报1000余亩“金土地”项目整治工程提高耕地质量、争取传统古村落保护项目发展旅游业、帮助群众改房改厕改灶改水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从达州市政协机关下派至万源市铁矿乡泥溪沟村任村支部“第一书记”的宋原立,凭借一份亮眼的驻村工作答卷,实现了由正科到副县的跃升。(人民日报317日)

中央在两会也释放三大用人信号:重用改革促进派,重用讲真话的党员干部,重视有老少边穷地区的任职经历。其中第三个信号,充分表明中央继续吧“精准扶贫”作为重中之重。对政府官员来说,在“十三五”全面奔小康期间,谁能在基层将精准扶贫的硬骨头啃下,谁就给为官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宋原立这匹千里马不仅恰逢其会,更是以实绩说话,实现职务提升,就毫无争议,也为其他地区选拔干部提供了参考模式:干部选拔,就先在艰苦环境走一遭,用成绩说话。

电影《天下无贼》中有句名言:“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政府编制作为铁饭碗,吸引了大量优秀人才涌入其中,但上升渠道的天花板效应,让许多“千里马”在岁月的蹉跎中沦为“驽马”,加之过去不少人通过歪门邪道走上了领导岗位,不仅引发群众诟病,也败坏了政风行风。虽经过中纪委“打虎拍蝇”行动的洗礼,让不少带病提拔或身有“隐疾”的干部,在以“显微镜”查问题的方式下现了原形,但余毒仍未完全清除。如何破除现有干部选拔窠臼,让大量的“狮子”型干部,以能作为、敢作为、善作为,为“十三五”战略目标保驾护航,已成为对党委政府和组织人事部门的严峻考验。

习近平曾说:“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磨炼干部的品质,考验干部的毅力。”现今很多党和国家的领导人都曾在艰苦地区工作。经记者调查,现任25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至少有8位都在老少边穷省份待过。他们在基层的苦干经历,为后续坚持执政为民的理念奠定坚实基础。所以,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完成精准扶贫工作的关键时期,就当把有能力,愿意为民造福的干部沉下去。让这些“千里马”在群众的检验中,以实绩论英雄,而非在部门的小圈子中划定框框,给违规行为留下操作空间。如此,方能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也给社会带来清风正气。

老话说:“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很多干部走上领导岗位,却不能服众,不是能力不行,而是没有令人信服的成绩,如出了家门进校门,出了校门进机关的“三门”干部。这些干部,在提拔公示时,虽有“耀眼”的从政经历,但实质连如何与老百姓打交道都不知道,有些甚至不知稼穑之艰难,一口官腔,让群众敬而远之还不自觉。因此,当以“好钢还需旺火淬”的理念,把这些干部从案牍中提溜出来,放在基层这座大熔炉中淬炼,才能补上“群众课”,去掉身上的沉渣,铸就不败金身。组织人事部门也可以透过其工作的“显绩”,看到联系服务群众的能力的“潜绩”,不仅对其是上是下给予正面说法,让众人无话可说,也能做到人尽其才,给地方发展带来活力和动力。

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复出时,为什么提出只想管教育和科技?说明最重要的就是人才。如何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就要搭建实现为民宗旨的大舞台,让人才在上展示能力,体现其人生价值。所以,凭脱贫攻坚的实效选拔使用干部,远远胜过在案牍上显“英雄”,如此不仅干部认可、群众信服,也树立了选人用人的正面风向标,产生一种正向激励,还促使更多的优秀人才投身到基层中为民谋福,为民谋利。

作者地址: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政务中心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