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类出现以后,就有疾病,有了疾病必然就要寻求各种医治的方法,所以医疗技术的形成的确远远早于《黄帝内经》。
从养生的字源含义看,养生=农业(放养+种植)。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养生与农业都被赋予了更多的外延与内涵,我们不得不重新对农业与养生进行更深入地探讨和了解。
一、从农业的发展阶段看农业
国内外的农学家把世界的农业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也有学者在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之间加了“近代农业”。不同的农业阶段,农业的目的是不一样的。
从原始农业阶段人们为了活命,而寻找和选择不同的食物开始,到传统农业除了满足生计外,还要把剩余的农产品与其他商品的交换,再发展到“规模化种植、规模化养殖”的现代农业的实现,人类“肉蛋奶”的满足,带来了高品质营养水平的提高,但也带来了食物安全、健康安全的更大隐患。
我们究竟选择怎样的农业才是未来最佳的农业,最合理、最健康、最生态的农业,成了现实人们生活中的最大困惑。
二、中国原始农业的智慧及其主张
中国的原始农业大约在距今12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阶段出现了雏形,原始农业的重大技术突破是驯化野生植物和动物,标志是稻谷和陶器的出现。
原始农业是在原始的自然条件下,采用简陋的石器、棍棒等生产工具,从事简单农事活动的农业。也是由采集、狩猎逐步过渡而来的一种近似自然状态的农业,属世界农业发展的最初阶段。其特征是使用简陋的石制工具,采用粗放的刀耕火种的耕作方法,实行以简单协作为主的集体劳动。
原始农业是中华先祖寻找食物,解决“养生”问题的发端。原始农业拉开了中华养生的序幕。
女娲、伏羲氏对农业的贡献
中国的农业历史是从神话故事开始的,我们的原始社会有五大“农神”,对我国的农业起了创世纪的贡献。
女娲氏,是华夏民族人文先始,福佑社稷之正神。女娲人首蛇身,一日中七十化变,以黄泥仿照自己抟土造人,创造人类社会并建立婚姻制度;后因世间天塌地陷,于是熔彩石以补苍天,斩鳖足以立四极,留下了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
女娲时代是中国母系社会的时代,女娲的巨大贡献是:
1、女娲炼五色石补天(治水);
2、先造六畜后造人;
3、创建了公有制社会。
女娲和伏羲传说是同母异父的姐弟关系(也有说兄妹关系)。女娲和伏羲时代的民族,正好处于母亲氏(部)族社会,向父系氏(部)族社会过渡的时期。
伏羲,风姓,又写作庖牺、包牺,史记中称伏牺。是五天帝之一,生于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市),所处时代约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伏羲是古代传说中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是中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是中国医药鼻祖之一。相传伏羲人首蛇身,与女娲姐弟相婚,生儿育女,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占卜八卦,创造文字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他又结绳为网,用来捕鱼打猎,教会了人们渔猎的方法;发明了瑟,创作了曲子。伏羲对人类的最大贡献是:
画八卦而定四方,作网置教民以渔猎。伏羲的贡献具体讲就是:
结网罟(捕鱼)、养牺牲(养殖)、兴庖厨(食堂)、作甲历(农历)、兴礼乐(音乐)、服诸夷(穿衣)、定姓氏(姓氏)。
炎帝(神农氏)对农业的贡献
炎帝:烈山氏,又称赤帝,华夏始祖之一,传说中五天帝之一,中国远古时期部落首领。
相传炎帝发明耒耜(lěi sì),尝遍百草,发明医药,因此号神农氏。他还发明陶器,开辟集市,削木为弓,以威天下。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他与黄帝结盟并逐渐形成了华夏族(汉族)。因此形成了炎黄子孙。
神农氏对农业的最大贡献是:艺百谷,兴农事,尝百草,群药圃。
1、培育出五谷、五畜;
2、中药材驯化。
人类的主要食物来源,最初并不是五谷,而是五畜,五畜曾经是我国先民的主食,在古籍中有许多关于主食演变的记载,《新语•道基篇》说:“民人食肉、饮血、被毛,至于神农,以为行虫走兽难以养民,乃求可食之物,尝百草之实,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谷”。于是就有了“食谷为主”的几千年中华农耕文明史。
神农尝“百草”,把它们分为不可食的草和可以食用的菜,而对不宜常食,但可医病的则称之为“草药”。古籍《尔雅》定义蔬菜为:“凡草可食者,通名为蔬”。可见,谷物、蔬菜、中药源于同一时代,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医与食医是同宗、同祖、同源”。
黄帝对农业的贡献
黄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居轩辕之丘,也称为轩辕氏。
黄帝在农业生产方面有许多创造发明:
1、轩辕黄帝的功绩之一是“艺五种”。“五种”,是指“黍、稷、菽、麦、稻”五谷。按古史传说神农氏仅能种植黍、稷,而黄帝则能种植多种粮食作物,表明黄帝使当时的原始农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2、水井:井的发明,古人也归功于黄帝。
3、黄帝实行田亩制。黄帝以步丈亩,以防争端,将全国土地重新划分,划成“井”字,中间一块为“公亩”,归政府所有,四周八块为“私田”。私田,由八家合种,收获缴政府。还穿土凿井。对农田实行耕作制,及时播种百谷,发明杵(chu)臼(jiu),开辟园、圃,种植果木蔬菜,种桑养蚕,饲养兽禽,进行放牧等。
4、造农具、定节气。
5、在医药方面:与岐伯讨论病理,作《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起源于轩辕黄帝,代代口耳相传,后又经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为古代医家托轩辕黄帝名之作。《黄帝内经》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
《黄帝内经》可以用三个“第一”给它作一概括:
(1)、《黄帝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
人类出现以后,就有疾病,有了疾病必然就要寻求各种医治的方法,所以医疗技术的形成的确远远早于《黄帝内经》。但中医学作为一个学术体系的形成,却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所以《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2)、《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养生宝典。
《黄帝内经》中讲到了怎样治病,但更重要的讲的是怎样不得病,怎样使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就能够健康、能够长寿、能够活到一百岁。《黄帝内经》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治未病”。《黄帝内经》中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3)、《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
《黄帝内经》以生命为中心,里面讲了医学、天文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还有哲学、历史等,是一部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的百科全书。国学的核心实际上就是生命哲学,《黄帝内经》就是以黄帝的名字命名的、影响最大的国学经典。
后稷对农业的贡献
后稷:周朝王族的始祖,名弃,出生于稷山(今山西运城稷山县),被称之为稷神或者农神。尧时期被封为“农师”、舜时被封为“后稷”也就是职业农官。
后稷教民稼穑,树世百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他的最大贡献是“系统农耕技术”。他能认识不同土壤,并懂得拔去杂草,还知道挑选良种。
《诗经·大雅·生民》有说“诞后稷之穑,有相之道,茀(fu)厥丰草,种之黄茂(黍稷),实方实苞,实种实褏(yòu):,实发实秀,实坚实好,实颖实栗。即有邰(yi)家室。
诞降嘉种、维秬(jù黑谷)维秠(pǐ谷壳里含2粒的黍)、维麇(mén红谷)维芑(qǐ白米)。恒之维秬秠、是获是亩”。这段话的开头是说后稷还是小孩时,就知道自食其力,知道怎样除草,怎样种植大豆、大麻、大小麦、甜瓜等作物,而且所种的作物都是籽实饱满、硕大的好品种。
接着叙说怎样收获、脱粒、加工成熟食品,把它们放在祭祀用的豆器里,尊祖配天,香喷喷的熟食,很快连上帝也高兴享受了。
地球上总共约有30多万种植物,人类在原始农业时期就试种过大约3000多种。经过长期淘汰、传播和交流,现在遍及全世界的农作物大约有150多种,它们都是在原始农业时期从野生植物驯化来的,后世的农业只不过继续种植和改良这些作物而已。
另外,人类还逐渐驯养了一些动物,如:狗、马、牛、羊、鸡、猪、猫等。在不适合耕种的草原出现了畜牧业。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九派开元智库机构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