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刘二郎:论基层一线如何精准扶贫

[ 作者:刘二郎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3-07 录入:吴玲香 ]

近日,国务院扶贫办新闻发言人苏国霞表示,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5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从上年的7017万人减少到5575万人,年度减贫1000万人以上的任务超额完成。(2016229日——新华社)

上下一心拔穷根,集中力量开富路。在寒意渐浓的初冬时节,从湘西传来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温暖人心,自此拉开了各级政府竭力抓扶贫、全国人民携手奔小康的宏伟巨幕。众所周知,虽然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快于城市,但我国大部分贫困人口仍然集中在农村地区,特别是边远地区,由于历史、文化、区域条件等限制,贫困发生率一直居高不下。“事必有法,然后可成”。要解决贫困问题,帮助广大贫困人口脱贫奔小康,“精准扶贫”是唯一选择。

千难万难,只要重视就不难;大路小路,只有行动才有出路。要做好“精准扶贫”工作,需要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基层一线“闻病号脉”,从千头万绪中揪出致贫原因,采取科学、有序、高效之措施拔除穷根。在中国,县及以下干部,特别是乡镇干部充当了“把病脉、拔穷根”的主力军。正所谓“芝麻官,千钧担”,乡镇干部常年战斗在基层一线,对农村群众生活状况了如指掌,对“怎样制定扶贫方案,实现精准扶贫”最有发言权,因此,上级在对接扶贫之时,应多听取贫困户和乡镇干部的心声,集思广益方能出良策。

“世间之事,作于细,成于严”。拔除落后穷根,实现精准扶贫,需要上级政府大力支持,需要人民群众思想觉醒,需要乡镇干部砥砺奋进。一方面,各级政府要占领“两块高地”,做好舆论宣传工作,让贫困户想脱贫。以舆论纠正“贫穷光荣”的错误观念,用宣传号召“先富带动后富”的时代呼声,从而提高人民群众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另一方面,乡镇干部在关键时刻要“靠得住、信得过、顶得上”,克服怠惰思想,坚持久久为功,以敢做敢当的勇气,舍我其谁的豪气,大公无私的正气,亲自带头,率先垂范,走村入户,了解疾苦,合理制定帮扶方案,实现精准扶贫。“栉风沐雨见肝胆”,乡镇干部把脚印留在了基层,人民群众把口碑立在了心中。

发展永无止境,扶贫贵在坚持。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扶贫工作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各级政府应继续秉持不骄不躁的一贯作风,继续深入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时刻以焦裕禄、雷锋、兰辉、高铁成等优秀共产党员鞭策自己,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创新扶贫方式,确保精准扶贫的航船沿着正确的航道破浪前行。

(作者地址: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鱼溪镇)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