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2025年5月3日 星期六

应当给农民工们融入城市的念想

[ 作者:堂吉伟德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305 更新时间:2016-02-23 录入:7 ]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目前全国农民工总量约2.7亿,外出农民工总量逾1.6亿,其中30岁以下的青年农民工约占60%80后、90后等新生代,已渐渐成为外出农民工的中坚力量。

亿万农民工走出农村,奔向城市,形成了城市化的滚滚洪流,也造就了年年春运火爆异常的独特景象。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从乡村走向城市,农村日益萧条而空心,人烟稀少和门庭冷落,使得乡愁越来越成为一种记忆;而城市随着外来人口的不断涌入,资源分配的日益紧张,在制度层面又形成了天然的樊篱。要想破解本地与外地,原住者与外来者之间的制度障碍,成本高昂代价巨大。当然,更重要的是,那种在心理的接受和认同上,依然还难以达到融合的程度。

一线城市居大不易,也难以无限制的承受巨大的人口负荷。很多专家学者认为,即便不进行行政性控制,按照市场自身的调节作用,激烈的竞争之下,准入的成本也会越来越高。农民工当然也可以融入城市,并成为城市族中的一员,住着自购的商品房,孩子也像所有城市人一样,在公立学校读书,在医保、社保等福利方面,也能得到一视同仁的对待。不过,在积分入户的高门槛下,这注定只是少数人的福利,而更多的人则依然游离在城市与乡村之间,既难以融入城市又无法回到乡村,成为心灵比身体还飘忽不定的特殊群体。

作为城市的建设者,农民工为城市的发展起着无以替代的作用。建筑工建设了一幢幢高楼大厦,送奶工、送报工给每个家庭带来了方便,环卫工让城市变得更加干净整洁。每年的春节,当外来人口都回家乡过年后,往日人潮涌动的大都市,往往就会变成一座空城。这里面,有太多住在简易工棚、廉价地下室的农民工,他们日复一日地为城市服务和贡献,然而却如同城市的边缘人一样,不断地从此处到彼处,从此城到彼城的漂泊。

他们渴望稳定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不过这种愿景很难实现,他们希望解决入学难、办证难、就医难、社保难等权利瓶颈,不过这依然会遥遥无期。当然最大的门槛则是基于价值认同差异下的身份歧视,一个农民工的身份标签,一个外来人的身份属性,都使得农民工们身份歧视之下,产生了难以消除的心理鸿沟。本地人和外地人之间,未能处在一个平等的视角维度和价值坐标上,于是便多了几许排斥、拒绝、轻视和歧视,少了几多尊重、信任、交流与平等。其实,最让农民工无法接受的,或许不是户籍所附带的各种福利差异,也不是基于身份属性上的权利落差,而是身份歧视下的价值忽视和地位否定。于是,他们在异样的眼光之中,从来都没有享受到属于一座城市的温情。

这种温情的缺失,即表现为各种白眼,各种嘲讽,各种冷漠。他们本是城市的建设者,却被视为抢夺资源的外来人,他们本是城市的贡献者,却被视为城市匆匆过客,他们融入城市成为市民的想法,没有获得正面的回应与积极的支持,于是在高傲与自卑之间,我们看到是,对于身着工作装的建筑工,他们坐在地上而不去坐座位,在被赋予各种意义之时,何尝又不是农民工尴尬现状的生动写照?又有多少人在关注“临时夫妻”的热点话题之余,对一个群体有更深入而真切的审视?

因而,应当给农民工们更多融入城市的念想,哪怕不能在物质上赋予,在政策上倾斜,应当给予价值的肯定和人格的尊重;在彼此交往时,给予平等的视角和微笑的面对,让他们感受到最基本的城市温情,如此才不会让乡愁成为遥不可及的城市梦。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浙江在线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