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王婷:将核心价值观与时代新风尚融入乡土文化

[ 作者:王婷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2-03 录入:王惠敏 ]

当城市与乡村明显“划清”脉络的时候,城市相对富裕的经济生活、丰富的物质储备以及完备的公共设施、医疗及居住保障,对于乡村的吸引是可想而知的。乡村的人纷纷涌入城市,曾经的乡土因为人才流失、人员稀少,再加上缺乏必要投资与建设,而变得没落,这种没落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重要的还有精神层面上的。

而另一边,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也因为人口过度拥挤而引发了各种越来越突出和严重的“城市病”。人们在城市里生活,受到空气污染、出行不便、人情冷漠等因素集中影响时,在情感上出现空虚、漠然、容易暴躁等情绪。这时,又会有很多人回过头去守望乡村,追思曾经质朴的乡土、回忆乡土的清新,怀想乡邻的亲切、感念故乡的味道。

乡音,不管是多么地俗气或者土气,都是倍感亲切的;故乡,不管身在何处,不管是身在何时,都是让人怀念的。然而,如何让故乡这两个字的份量更加重,如何让乡土文化能很好地保存吸引远在他乡的游子,让他们欣慰,让他们能够时时找回儿时的记忆?不 能停留在过去的思维里,也不能坐在“功劳薄”上坐享其成,任何事情,包括文化更是如此,没有适时地更新、创新,被寄予厚望的乡土文化也就无从发展。

乡土文化要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和渗透。乡村,是不应被精神文明建设遗忘的一块土地,我们经常说乡风淳厚,大多是因为乡村多受到传统文化与民俗民风的共同涵养,始终将传统的标记铭刻在其发展过程中,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汲取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此,新时期乡土文化要营造法治、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鼓励勤劳致富思想观念与文化氛围的形成,主要是在美丽新农村建设中注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和渗透,培养和发挥基层党员干部的在思想、政治、服务意识方面的表率作用。一方面带动全体农民加大农村文化宣传力度,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注重村民互动,提高农民自身素质,健全农村文化机构,组织、引导广大农民积极参与乡土文化活动,传递农村文化信息、研究农村文化发展、推动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使农村文化始终既保持乡土气息,又恪守先进性、体现潮流性,从而形成文明、和谐、积极向上的乡土文化;另一方面,要多措并举完善农村文化设施,通过创办职业技能学校,举办各种与农业、农村发展相关的各种科技知识推广培训班,开设图书室、阅览室、影剧院、体育馆、科技馆等,适应农民不断增长的学习、娱乐需要,促进农村文化建设事业。同时,要加大对身边好人和道德模范的学习、宣传,特别是要注重乡贤文化品牌的打造,通过评选乡村好人、星级文明户等活动,在广大农民中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

乡土文化要注重时代新风尚的培育和引领。要建立有效的创业激励机制,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服务农村,加大城市反哺农村的力度。一方面鼓励高校毕业生、科研人才到农村拓展文化教育事业,激励知识分子到农村调研并把乡土文化带到课堂教育,引领更多的学者、人才、有志之士参与到农村建设中,形成城市带动农村、农村与城市互动交流的良好社会格局;另一方面要确保教育资源的合理分布,保障或者提高乡村教师待遇的落实,鼓励青年农民成为有文化、懂科学、会经营的新型人才,并吸引到农村人才储备中,让更多热爱基层文化工作的人才更好的理解农村文化工作,支援农村文化建设,加大农村人才的培养。同时,要在农村义务教育中注重科学与人文的统一,开挖启蒙教育的科学方式,从以小学生和青少年为重点的人群抓起,在教育中注重科学文化、社会实践、人文社科、人生观的学习和培树,通过教育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从而在广大农民中倡导民主、法治、平等、公正的现代观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引领才能实现稳定的乡村秩序和优良的民风,时代新风尚的科学指导才能实现乡村文化的不断延伸、融合与拓展。 因此乡土文化建设要因势利导做好“创新”文章,在吸收乡村传统优秀民俗、民风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充实和完善新的村规民约,丰富村民文化生活,树立良好的道德新风尚。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文明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