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敖思明:保护干事积极性就要真撑腰鼓劲

[ 作者:敖思明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2-03 录入:王惠敏 ]

干部遭遇不实举报挫伤积极性怎么办?出于公心为民办事反受指责如何处理? 在其位不谋其政、不作为者该如何应对?130日,四川日报记者从巴中市纪委获悉,该市去年为266名党员干部澄清是非,让他们放下包袱,大胆工作。并且为进一步强化“为担当者担当”的鲜明导向,巴中以市委名义印发《关于支持和保护干部干事创业的意见》,提出要保护改革者、支持创业者,给大胆工作、创造性工作的干部以宽广舞台。(四川日报21日)

巴中为干事者澄清是非,为干事者提供平台,让干事者永葆激情,正是经济下行时,对党员干部如何实现攻坚破难,注入的一支强心剂。让党员干部看到“老黄牛”干部不再是“哈儿”;“攻坚型”干部不再是“莽子”;“无私型”干部不再是“方脑壳”的专有名词,而是人生有了想头,思想有了劲头,行动有了奔头,从而一洗“娇气、义气、小气、暮气”等不良风气,以“锐气、正气、底气、朝气”,在干事创业的大舞台上大显身手。说明,要激发党员干部持久内在的工作动力,还得讲落实,动真格。

曾经一篇题为《聪明的领导重用这10种老实人》的文章在党和政府中流转,让“老实人”看到希望,随后却在现实中继续迷茫,甚至招致更多的风言风语,就在于一些政策内容很好,但落实不到位,或配套政策没有跟进,把干事者悬在半空,成为好事者、懒惰者的笑话谈资。加之,一些领导表面进取心十足,内心却是求稳怕事。面对勇于任事的下属,在工作偶尔失误时,或因群众不理解,受到指责时,往往不分青红皂白,不管三七二十一,上来就是一顿呲,给下属造成工作上的心理障碍,还美其名曰:“帮助教育成长。”如此一来,怎不挫伤干事者的积极性?时间一长,干事者就会失去心气,变得满怀怨气,视工作为负担,逐渐“身在曹营心在汉”,让群众看到的是满满的负能量。所以,要激发党员干部持久内在的工作动力,必须讲落实,动真格。

《曹刿论战》里曾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说明了士气的重要性。现今是紧抓经济发展的关键期,助农脱贫致富的攻坚期,需要大量干事者为之奋斗。因此,对这些担当者,不管从角度来说,都只能鼓劲,不能泄劲。因此,不妨向巴中学习,为他们当好保姆,随时准备助攻;为他们“挡风遮雨”,拍落来自背后的暗箭;为他们做好指导,牵引他们正确向前奋进。如此,才能赢得干事者发自内心的信任,也才能重振军心,以高度的责任心,饱满的激情,投入到干事创业中去。反之,搞哄骗,不落实,把干事者当“傻子”来整治,虽可以一时得逞,但最后只能是像西游记里所说:“只因受了卖糖公公骗,至今不信口甜人”。

作者单位: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政务中心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