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国楼市的“顶层设计”在去年12月18日至21日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日趋明朗;根据新华社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公告全文,今年楼市政策的重要方向即是消化房地产库存。
这应该是比1998年城镇房改更具意义的改革信号——从关注城镇户籍人口产权扩大至农民工、个体工商户等“新市民”身上。但近日记者走访的40多位石家庄农民工、个体工商户发现,过半数者“持观望态度”,工作流动性强、异地提取繁琐、子女教育、养老、回乡建房的传统心理等因素是主因。
背景
去库存首提“新市民”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原副会长朱中一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一系列楼市托举政策下,2015年全国商品房的成交量有望接近或超过2013年的最高水平。
然而,销售量的攀高仍“跑不过”库存量,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11月末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69637万平方米。“虽然2014年以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住房消费的政策,但是效果却不如人意。”全联房地产商会创会会长聂梅生介绍,为什么之前行得通的办法,到现在行不通了?聂梅生认为,核心在于2008年的楼市低迷受当时的调控政策以及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而现在大部分的刚需已经满足,楼市的供需关系发生逆转,光靠刺激这部分刚性需求是不足以消化现有库存的。
在聂梅生看来,挖掘新增的住房需求是解决高库存的重要内容。未来“新市民”(农村居民)的居住需求无疑是新增住房需求的重要着力点。
根据国家统计局对农民工的调查数据,2014年农民工总数2.7亿。其中,城镇自购房占1%,回村盖房占13.3%,租房住占36.8%,住工棚占17.2%,住单位宿舍占28.3%。按照未来5年1亿人城镇化计算,如果70%的农村家庭人口在城镇购房(人均33.3平方米),每年以农民工为主体的购房需求可达4.6亿平方米。
走访
现象1 “工作流动性太大”
来自湖北的农民工孙学武已年近五十岁,在外打工已有十多年,这两年才来到石家庄做家装,在保定和廊坊也都待过。
说起农民工掏钱缴纳公积金买房的政策,孙学武笑着说:“有时候一幢楼就是一个活儿,一个地方也就干一个装修季,今天在这里干点明天那里干点,不稳定。”
在他看来,他和他的农民工兄弟连日常的保险都不太愿意缴,更别说再多一个公积金,“拿到手里的钱实在。”孙学武说。随着人工费不断升高,干得好的瓦工或电工,一个月收入过万不是问题。但家里地不多,一家开销都由孙学武承担,相比在城里买房,他说他目前的希望是攒钱给儿子在老家盖房娶老婆。
同样,在省会某工地打小工的小梁,作为新生代农民工,他更看重缴纳公积金之后的问题,“我们流动性太大,在这个工地交了,去另一个工地咋办?换个城市咋办?”当记者帮他查询公积金异地提取办法时,小梁皱皱眉反问道,“还不是只有部分省市允许公积金异地提取和使用,我们四处打工可没准。”
现象2 “银行能贷给我款不?”
在中山路建华大街某楼盘,来自鹿泉的农民工赵力勇之前当过大车司机、做过街边小贩,如今他在工地负责捆扎钢筋,据他说“工资能上五千元”。
说起缴纳公积金的政策,他和工友寒暄过一阵后,提出了一个问题:此前从没和银行打过交道的他们,“银行能贷给我款不?”
以石家庄为例,根据中国指数研究院百城价格指数显示,2014年11月石家庄样本平均价7262元/平方米。以90平方米的普通住宅建筑面积计算,大概需要65万元左右,即使按照首套房首付20%计算,农民工需要缴纳13万元左右的首付款。赵力勇笑着说,他不吃不喝大概三年多能攒下。
省内某商业银行个贷部工作人员向记者坦言,由于农民工存在收入不稳定、没缴纳社保、住房公积金,还贷信誉低等诸多问题,农民购房后还款执行难度较大。“在实际贷款中,银行首要考虑的是贷款风险,就目前来看,农民工购房贷款的风险补偿机制并不健全。”
现象3 “定居只是个梦”?
在省会体育大街某茶城的福建商户王馥丽已经是石家庄的“新市民”。
她告诉记者,在几年前刚到石家庄从事茶叶生意时,她也迷茫过去留问题,经过多年打拼已积攒下三套房产和一间铺子。
说起公积金面向农民工和个体商户时,她举双手赞成。但对于已经实现财务自由的她来说,也有自己的问题。“定居肯定不是一个房子的问题,还要考虑后续的配套问题,比如子女入学教育、养老、医疗等问题。”王馥丽告诉记者。
她说她还是缺乏一种“归属感”——这几年挣了钱,把在县城上小学的孩子接来,语言交流、生活习惯让他在城市上学很不适应,学习一直跟不上;接来老母亲住进大房子,因为看病无人照顾,只得送回乡下老家。
对于公积金改革扩大范围,她认为,除了公积金需要改革,户籍、教育、医疗等配套政策也要一起变,不然定居只是一个梦。
现象4 “还是回家盖房踏实”
在记者采访中,“回家盖房”被农民工兄弟形容为“看得见、摸的着的踏实”。
孙学武告诉记者,多年的打拼让他在石家庄付个首付已经不是问题,但他一直选择在城中村租房,他的很多工友也是同样的选择,因为他们大多希望可以“回家盖房”。“不回去家里的宅基地怎么办?”是他们考虑的首个问题。
而湖北老乡张宝忠情况不同,他的村是“富裕村”。他计算过,自己的村民身份除了享受国家对农民的补贴,村中每年还有福利,所以他并不想拿个“城市户口”。“干不动活儿了就回村,起码家里还有地种。”他说。
中央党校经济学部主任韩保江直言,虽然不少城市对农民工进城落户表现出欢迎态度,但受限于当前的土地制度,农民工在故乡的责任田和宅基地无法拿到市场交易,或进行抵押获取经营性贷款,这让农民工无法获得闯荡城市的资本。
同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任兴洲认为,农民工进城之后,承包地、宅基地等资产及相关福利,也要通过制度将其解决好,让他们没有进城落户的后顾之忧。另外就是把公租房扩大到非户籍人口,有一些城市已经这么做了,有的还没有,也要逐步加以实施。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河北青年报 2016年1月12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