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一词最早见于《诗经》。“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承载着人们对宽裕殷实、安康幸福生活的期许与向往。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从十六大报告的“建设”到十八大报告的“建成”,一字之差,让我们感受到小康社会的目标越来越近。省委十届七次全会作出了分类指导加快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决策,更是让湖南的全面小康开启“倒计时”状态。梦想越是触手可及,头脑越要保持清醒。在全力投身加快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的宏伟征程中,我们必须深刻认知全面小康的战略要义,理性认清全面小康的现实距离,坚定认准全面小康的正确路径,铆足干劲,自信前行,早日实现湘潭县的小康梦。
一、深刻认知“全面小康”的战略要义
(一)这是一幅清晰壮观的“新蓝图”。“把一张好的蓝图干到底”,从习近平总书记到省、市主要领导,总是反复强调,淳淳告诫。作为湘潭县来讲,这张好的蓝图是什么?就是省委提出的长株潭地区要在2017年率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这是一幅壮观而又清晰的美好蓝图。之所以壮观:因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两个百年梦想”的奋斗目标,是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两个加快”、“两个率先”的根本任务,是湘潭市全面建设“幸福湘潭”的核心要义,也是湘潭县近年来为之奋斗的“现代壮县,幸福莲乡”的重要篇章。之所以清晰:因为这个目标并不空洞,这个蓝图不是口号,它是实打实的任务,是涵盖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的一整套综合指标体系,是可量化、可操作、可考量的行动纲领。纵观这个丰富详实的小康蓝图,一幅经济更发达、城乡更宜居、文化更繁荣、社会更和谐、生态更优美、人民更幸福的画卷跃然纸上,呈现眼前,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沿着这个目标努力进取,美好蓝图必将变为生动现实。
(二)这是一个统揽全局的“总抓手”。省委十届七次全会上,省委书记徐守盛强调指出:“要坚持以分类指导、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总抓手,统揽和推动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又好又快发展。”何谓总抓手?省委小康办对此进行了阐释:“总抓手就是战略总盘子、发展牛鼻子、动力总引擎、考核总依据。”可见,落实到县域工作中,就是要把全面小康建设作为一个总纲和核心,统揽全县经济、社会、生态、文明、政治“五位一体”建设;作为一种理念和灵魂,融入到全县各领域、各战线工作,努力把全县上下各方面发展的积极性引导到全面小康这个总的轨道上来。
(三)这是一套科学实用的“方法论”。省委提出,以分类指导为总方针,按照分区域布局、分类别考核、分梯次推进三个层面,着力形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格局。历史实践充分证明,这种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科学统筹、全面推进的方法,是实事求是精神的生动体现,是一套科学合理、务实管用的执政方针。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我们也要综合考虑全县各乡镇的区位条件、现实基础、今后发展方向和潜力,不能片面搞“一刀切”。要按县委制定的《关于加快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根据先导区、先行区、发展区、攻坚区的不同特点,从区域规划、产业布局、项目安排、目标预期等层面,建立完善分层指导、分类考核、梯度推进的各项机制,制定实施差异化的支持政策、工作措施和考评体系,推动形成因地制宜、你追我赶、真抓实干奔小康的竞相发展格局。
(四)这是一根引领方向的“指挥棒”。从蓝图描绘到目标定位,从施政理念到路径选择,从指标任务到考核体系,毫无疑问,全面小康就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作导航的“指挥棒”。有了这根无形的指挥棒,我们的工作上就有了抓手,肩膀上就有了胆子,精神上就有了动力,业绩上就可以考量。按照全面小康的目标指引,我们要更加注重经济总量、人均均量、发展质量的同步提升,要更加注重经济与社会、速度与质量、城市和农村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更加保持昂扬的斗志,扎实的作风,以“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的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更好更快地推进湘潭县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
二、理性认清“全面小康”的现实距离
(一)分析现状,实现程度可观。古语云:“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加快建设全面小康,至少先要对自己的情况知根知底。从整体情况来看,按五大类33项指标测算,2013年湘潭县全面小康建设的实现程度为78.4%,预计2014年的实现程度可达86.8%,较2013年提升8.4个百分点。其中,经济发展实现程度78.6%,人民生活实现程度90.6%,社会发展实现程度95.1%,民主法治实现程度98.0%,生态文明实现程度91. 7%。从单项目标来看,33项指标中有27项指标的现实基础和发展势头较好,其中12项指标已提前实现,13项指标可比2017年前提早实现,2项指标可在2017年底如期实现。综合来看,湘潭县全面小康建设呈现协调运行、稳步推进的喜人态势,现实基础是坚固的,发展成效是可观的。
(二)对标找差,问题清晰可见。习近平总书记对当前改革发展中的难题生动地比喻为:“好吃的肉都吃完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湘潭县同样如此,除去27项基础较好的指标,剩下的城镇化率、单位GDP能耗、人均GDP、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空气质量达标率等6项指标,就是我们的“拦路虎”和“硬骨头”。剖析原因,从表层来看,我县是一个典型的人口大县、农业大县,负担重,底子薄。这也是湘潭县既处于全省四大区域第一板块—长株潭地区,同时又处于分类指导第二方阵—城乡复合型县市区的直接原因。受直接影响的就是城镇化率及经济方面的人均指标,县城看似很大,但广大农村地区难以均衡;经济总盘子看似不小,但算起平均数来就捉襟见肘。从深层次看,根子上还是发展速度不够快、发展质量不够优、发展程度不够均衡的问题。预计2014年三次产业结构为17.6:52.7:29.7,结构仍然不合理,农业大而不优,转方式调结构任务艰巨,第三产业后劲不足,小城镇发展滞后,民生欠账较多等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突破。但是,面对问题和差距,我们无路可退,这6项指标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绕不开、躲不过的短板所在,成败在此一举,唯有坚持不懈,负重前行,奋起直追,全力推动增速与质量双高,规模与效益共增,强县与富民共进,全面小康指标中的各个难题才能迎刃而解。
(三)展望前景,预定目标可期。面对喜人态势,固然不可盲目乐观;但面对严峻压力,也不宜妄自菲薄。我们加快建设全面小康的底气和信心,应当建立在对未来形势的理性研判和科学把握之上。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我们有充足理由相信,通过不懈努力,湘潭县在2017年率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够顺利实现。一是发展态势好。近年来,湘潭县围绕建设“现代壮县,幸福莲乡”的奋斗目标,大力实施“强工壮县、惠农富民”系列战略举措,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主要经济指标年均保持两位数快速增长,县域综合实力保持全省经济强县地位,发展态势稳步向好。二是发展后劲足。在近年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不利形势下,县域固定资产投资连续保持30%以上增速,规模工业产值保持20%左右增速,项目建设风生水起,招商引资连上台阶,省特色县域经济重点县的支持集中发酵,文化、旅游、商贸等三产业强势发力。通过多年积淀,县域经济迎来蓄势待发的战略拐点,即将进入全面出成果、出效益、出形象的关键时期。三是发展氛围浓。湘潭县是伟人故里、湖湘文化发源地,地处长株潭核心地区,全省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区,具有得天独厚的人文政策优势、交通区位优势和资源集聚优势。全县上下谋发展的氛围浓厚,奔小康的愿望强烈,各种天时、地利与人和,共同汇聚成了加快推进全面小康的强大合力。
三、坚定认准“全面小康”的正确路径
(一)做大经济总量,筑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基。全面建成小康,做大经济总量这个蛋糕是根本前提。无论是追赶先进县市区的更高发展节奏,还是破解县域全面小康的现实瓶颈,都必须保持合理增速,加快做大总量规模。要集中精力投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继续主攻工业,以天易示范区为核心增长极,以乡镇工业园区为重要支撑,着力上项目,招大商,稳增长,调结构,扩内需,确保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快速增长。作为第二类的城乡复合型县市区,湘潭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丢了农村,关键更在农村。因此,要更加注重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按照分区域发展、分类别考核、分梯度推进的原则,支持乡镇、村根据各自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因地制宜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着力打破粮猪生产的单一低效的农村经济发展格局,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壮大,力争经济发展人均指标尽快达到全面小康的要求。
(二)加快转型升级,提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质量。全面小康必须以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为支撑。经济建设方面,要大力支持先进装备制造业、食品加工业进军百亿产业,加快发展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洗煤、化工等传统企业关停并转、提质改造,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高新技术产业增长支撑县域产业转型升级。生态建设方面,要持续巩固和纵深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在建设生态文明、改善人居环境上下功夫,全面完成省市各项节能减排任务,坚决不要污染的、黑色的、甚至带血的GDP。社会建设方面,要以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为根本目的,稳步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统筹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力争全县人民受教育程度、就业、住房、医疗、社保和环保等人文指标居于全省领先水平,建设一个不含水分、人民群众得实惠、老百姓认可的高水平全面小康。
(三)攻克薄弱环节,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木桶理论表明,木桶容量不是取决于长板,而是受限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要紧紧抓住实现难度较大的6项薄弱指标,认真查找问题的症结所在,分门别类制定工作方案、明确时序进度、落实责任部门、落实相关措施,确保工作落到实处。要始终把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城镇化进程、改善居民消费结构、推进节能减排等作为治本之策,狠抓新型城镇化,高新技术产业占比和财税结构等指标优化,迅速突破薄弱环节,扬长补短,大步跨越,切实从根源上治好“虚弱”,从基础上拉长“短板”。
(四)强化统计监测,增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保障。统计监测是反映全面小康建设情况的晴雨表,是确保全面建成小康工作方向不偏、精度不减的有力保障。要做好自我监测,把握实现过程中每一个阶段、每一个环节的真实情况,做到心中有数。监测以统计部门为主体,各承担指标数据监测工作的职能单位为责任单位,跟踪小康指标的实现程度,对出现的可能影响指标完成情况的各种问题,做到早发现、早处理。要强化对上衔接,准确把握相关指标的统计和测算方法。县全面小康办根据工作需要,要积极邀请上级相关部门来县指导,为全面小康建设“会会诊”、“把把脉”,更好地掌握工作主动权,确保全面达标。
(五)突出全员参与,凝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合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上下联动,全民发动,才能真正取得实效。乡镇、县直单位是建设全面小康的责任主体,发挥着重要的引导和推动的作用,必须对照全面小康指标任务分解表,结合各自职责,突出各自重点,狠抓落实,强势推进。要增强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把推动全面小康建设作为义不容辞的职责,结合各自职能,创造性地提供指导、协调和服务,为全面小康建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从目前情况来看,全县基层群众对全面小康的了解还停留在表面,参与小康建设的热情和程度普遍不高。针对这一现状,要进一步加强全方位宣传,让全县人民熟练掌握全面小康的内涵和主要指标,及时知晓我县加快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的成果,充分感受全面建成小康带来的利益和实惠,进而凝聚起全民关注、全民知晓、全民共建的工作合力。
(作者系中共湘潭县委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县小康办常务副主任)
来源:第八届县乡干部论坛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