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工不强,无工不富,无农不稳。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天下安。没有广大农民农村的稳定,没有广大农民农村的富裕和富强,就谈不上县域的发展和富强。制度红利是改革最大的红利,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为当前农业农村的规划改革描绘了一副美好的蓝图。湘潭县将借助于“一号文件”的东风,大力实施一系列惠农举措,始终把农村作为建设全面小康的主战场,紧扣“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和农民富裕”的目标,统筹推进“三农”工作。
第一,必须牢牢把握农业农村发展大势,强化“三农”基础地位
农为国之根、民之本。始终坚持“三农”发展的根本定位,深刻把握城乡融合的时代特征,紧紧围绕农民群众的所思所盼,全力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村长期繁荣,农民持续增收。
(一)农业农村形势在变、地位不变,必须突出“根本地位”,顺应转型之势,稳固发展之基。湘潭县作为全国典型的农业大县,对三农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要有更加清晰的认识。讲地位不变:中央1号文件连续10年聚焦三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长期坚持、毫不动摇。今后一个时期,无论经济如何发展,工业如何繁荣,农业始终是湘潭县最有优势、最有潜力、最有标志性意义的基础产业。讲形势在变:就是要立足社会结构转型、发展方式转变的大背景,清醒认识三农工作的阶段性特征:一是压力增大。粮食产量连年递增,但农业资源要素流失加快,守住基本红线、保障粮食安全的压力加大。二是矛盾凸显。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对外依存度提高,农产品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越来越难以对接。三是问题突出。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农户兼业化、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谁来种地、地怎么种”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面对这些新情况新挑战,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创新精神,遵循发展规律,在困难中坚定信心,在挑战中捕捉机遇,在转型中探索新路,持之以恒地强化农业、惠及农村、富裕农民。
(二)城乡一体“城”是主导、“乡”是主体,必须把准“根本路径”,谋划长远之计,探索统筹之路。党的十八大指出,“四化同步”、城乡一体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这是党中央着眼长远、审时度势作出的战略决策。作为湘潭县来讲,农村区域广,农业人口多,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城镇是龙头,但重点在农村、主体在农民,必须把统筹发展理念贯彻于三农工作全过程。一是坚持“全域发展”理念。始终把全县19个乡镇广大农村地区纳入建设“现代壮县”的核心视野,加大支农惠农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这是推动县域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二是坚持“城镇带动”理念。减少农民也是一种富裕农民的方式。坚持把新型城镇化作为带动三农发展的重要抓手和根本纽带,强化产业支撑,加快扩容提质,充分激活农村消费需求,有序促进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三是坚持“四化同步”理念。跳出农业抓农业,以工业化的理念抓产业,以城镇化的理念建农村,以市场化的理念富农民,促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加快形成城乡一体的新格局。
(三)三农工作惠农是本、富民是责,必须围绕“根本愿望”,关注农民之盼,谨记责任之重。惠农、富民始终是三农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湘潭县农业农村稳步发展,惠农政策坚决落实,农村面貌明显改观,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但是,湘潭县三农发展水平与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期盼仍有一定差距,特别是农民群众三个愿望更加突出,一是在新的更高层面上,对进一步实现增收致富的根本追求;二是加快发展的过程中,对进一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强烈要求;三是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对进一步享受城乡公共服务的基本需求。正是基于老百姓这些最现实、最迫切的问题,湘潭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十大惠农举措”,千方百计促进农业增产、增收、增效,全力以赴抓好生产、生活、生态,让广大农民群众过上更加富足宜居、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第二,必须着力加强农业农村关键环节,统筹推进“三农”工作
做好“三农”工作的目标已明确,措施已明确,关键把目标和措施进一步的细化和落到实处。
(一)在深化农村改革上求实效,让农村更“活”。改革是农村发展的根本动力。一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解决“谁来种田”的问题。面对劳动力数量不断减少、素质结构性下降等问题,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非常迫切。目前,湘潭县有300多家专业合作组织,数量不少,但是规模和品牌还有差距,必须进一步鼓励发展和扶持家庭农场、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走家庭农场经营、合作经营、产业化经营之路,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二是创新农村投融资体制,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湘潭县一些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以及一些在创业阶段的农业产业化企业,有时常常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境地,经常在资金需要拆借和帮助的时候,由于融资门槛限制等诸多因素束手无策。必须建立健全财政支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整合涉农项目资金,集中投入,发挥资金使用的最大效益。创新金融产品,支持发展适合村镇银行、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公司等面向农村的金融机构和服务主体,解决农村贷款难的问题。三是加快农村土地流转,解决“农业效益怎么提升”的问题。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农村发展的根基。必须坚持家庭基础性地位,稳定土地承包关系,进一步探索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过去土地联产到户激发了农村的活力,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简单的农村联产到户由于分散的经营,就没有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效应,如果通过适度稳妥的土地流转,用市场的办法来解决抛荒问题,比简单的行政命令更加行之有效。湘潭县将在在部分乡镇试点推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颁证,建好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土地信托流转机构,以租赁、转包、转让等途径,促进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推动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的创新。
(二)在发展现代农业上抓突破,让农业更“强”。一是守住底线,稳步提升粮食生产。粮食安全是今年的“一号战略”。当前,湘潭县一些地方仍存在非法占用耕地和抛荒现象,必须严守耕地红线,打击破坏耕地的违法行为,坚决杜绝耕地抛荒和非法侵占基本农田。对于老百姓私自建房,由于政府监管的源头不够,房子一旦被建设之后,农田被占了,再把它拆下来多难,还会带来社会问题。乡镇以及国土部门必须把关口前移,对私自建房占用基本农田进行源头治理,对于抛荒采取行政和经济措施,多管并处。二是选准路子,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农业的市场竞争力,源自农业的特色。按照“人有我优”、“出类拔萃”的标准,始终坚持打好“特色、规模、品牌”三张牌,以天易示范区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为主要依托,大力发展湘莲、油茶、楠竹、粮食、生猪五大特色产业。三是做强龙头,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湘潭县将借“特色县域经济重点县”这块牌子,激活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做大做强扶持帮助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跑市场、抢份额,转型升级。随着农业在湘潭县的地位和影响不断抬高,必须加快建好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构建现代农业物流体系,不仅仅依托初级产品的扩量,更要依托精深产品的提质,否则,农业成果转化为农业产业发展的成效就会面临拦坝和瓶颈。
(三)在打造美丽乡村上创亮点,让乡村更“美”。建设美丽乡村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抓手,必须在乡村建设上下功夫,打造幸福和美家园。一方面,放大新农村示范帮扶效应,提升城乡一体水平。2014年,湘潭县重点打造和扶持了梅林桥美丽乡村、茶恩寺金坪•复兴、白石潭口三个示范片,结合美丽乡村和全面小康建设的新要求,在项目建设、产业转型和培育、社会治理管理方面出经验。同时,还明确了110个帮扶村,制定了相关考核和工作要求,真正发挥好示范片和帮扶村的龙头和示范作用。另一方面,巩固环境整治成果,建设文明美丽乡村。2014年是湘潭县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第三年,要进一步巩固整治成果、实现整治工作常态化,就必须在“治标”的基础上,出台“治本”措施,融合行政、市场和经济三举措,建立常态化机制和长效化制度,始终保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工作力度不减、群众参与热度不退,营造共巩共治共整的浓厚氛围。
(四)在破解增收难题上出实招,让农民更“富”。一是把农民转移出来,到城镇抓收入。农村的富余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有相当一部分是在外面打工,通过参加各级开展的技能培训,培养了一批熟练掌握一定技能的农民。必须一如既往的支持和鼓励劳务输出,加强对劳务输出利益的引导和劳务输出组织的监管。同时,还必须加强对劳务输出农民的前端技能培训,结合市场需求和农民外出打工的趋向,用活用足政策,加大培训力度,不能生搬硬套,搞机械化的“填鸭式”培训。二是把农民组织起来,向市场要收入。围绕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强农民合作组织建设,使之成为兴一个产业、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群众的重要力量。坚持以土地合作、专业合作和劳务合作等为重点,通过资产增值、土地增效和经营增利,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增加农民财富积累。三是把农民纳入进来,靠政策保收入。当前改善民生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最需要关注的群体是农民,必须不折不扣地落实好各项惠农补贴,让广大农民切切实实享受到国家的好政策。进一步完善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新农合、新农保、大病救助等保障制度,扩大保障覆盖面,逐步提高保障标准,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
第三,必须始终坚守农业农村基层一线,落实“三农”工作保障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三农”工作既是抓经济,也是抓民生;既是业务工作,也是群众工作;既是工作本职,也是政治责任。必须以“三农”发展为己任,认认真真谋“三农”、踏踏实实抓“三农”、全力推动“三农”工作持续、快速、稳中有进。
(一)突出思想能力建设,担当合格的三农“指导员”。坚持把三农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从组织领导到工作部署,从人员调配到工作督促,各方面都加以倾斜,切实体现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切实提高领导三农工作的科学化水平,深刻把握新时期农村工作内涵和外延的变化,切实增强工作预见性、主动性,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善于用市场的机制、统筹的办法、创新的思路、服务的理念解决三农问题、推动三农发展。
(二)突出基层组织建设,夯实服务三农的“桥头堡”。农村工作的落脚点在基层,执行在基层。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组织就如同“穿针引线”,把党的惠农富民政策传递到千家万户。必须进一步加强农村党建,加强农村基层党员服务中心建设,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基层。切实加强新形势下基层组织建设,选好配强村级领导班子,完善村民自治机制,推进党务、村务公开,不断增强基层组织的公信力、凝聚力和号召力。不断提高财政保障水平,支持乡村改善办公条件,确保乡村组织正常、高效运转。始终突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加大对惠农政策的监督落实力度,一分不少地把惠农补贴送到农民手中。
(三)突出干部作风建设,深入农村一线“接地气”。进一步聚焦“四风”,突出问题导向,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形象,以良好的党风带作风、促民风,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组织引导机关干部眼睛向下看,身子往下沉,深入一线调查研究,摸准摸透农村第一手情况。从事农村工作及各乡镇的同志,必须怀着对农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和服务三农的满腔热情,做到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有其为。摆正心态,克服“熬”的思想、“等”的情绪、“散”的毛病,在扎根群众中汲取智慧,在脚踏实地中施展才华。
(课题组负责人:何敏,湘潭县委办公室副主任、政研室主任;成员:徐勇、毛星芝、杨义、冯镭、张永祥)
来源:第八届县乡干部论坛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