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谭本仲:实施五大工程建设美丽乡村

[ 作者:谭本仲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12-02 录入:12 ]

建设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的农村实践,是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课题、新挑战,也是当前及今后新农村建设的总抓手。新的形势下,汉寿如何在现有新农村建设的成果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建成一个惠及全县人民群众的美丽乡村,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结合汉寿县情实际,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我们认为,着力实施“五大工程”,是我县建设美丽乡村必须把握的重要方向。

“四新”基础——建设美丽乡村的优势

建设美丽乡村,我县已经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具备了良好优势。

1.抓产业带动,现代农业有了新突破。按照“巩固粮油、主攻养殖、扩大果蔬、培育苗木、突破加工”的思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围绕传统农业抓基地示范,建成了岩汪湖、周文庙2个万亩优质稻高产创建基地和龙阳镇万亩出口蔬菜高产创建基地。围绕特色产业抓品牌创建,成功创建绿色食品品牌11个、有机食品品牌8个、无公害农产品品牌50个,培育了“汉寿甲鱼”、“汉寿玉臂藕”两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围绕新兴产业抓载体建设,建成农业休闲基地35家,其中星级农家18家,打造了独具特色的岩汪湖镇西洞庭湖湿地旅游度假村。

2.抓综合整治,生态环境有了新局面。近三年来,全县累计投入乡村环境卫生整治资金2.1亿元,新增垃圾池4160个、垃圾桶12760个、垃圾填埋场12处、移动垃圾车和垃圾清运车631辆,配备保洁员600名,整治道路1802.4公里,撤除马路市场23个、乱搭乱建1700处、车辆乱停乱靠点75处,安装路灯1930盏,完成公路绿化307公里,新建公共场所绿化1.2万多平方米,启动了太子庙、株木山等重点集镇路改、网改工程。经过近几年的综合治理,全县乡村的重点部位、难点部位都得到了有效治理,环境卫生观念深入人心,乡村生态环境明显改观,创建省级以上生态乡村24个,被评为2012年全省城乡卫生整治行动一类县。

3.抓基础建设,普惠扩面有了新进展。从加强基础建设、改善民生民利等方面着手,不断扩大美丽乡村建设的惠普面,努力让发展成果全民共享。近年来,全县完成改水20万人,新建沼气池5200多口,硬化村组公路1100多公里,衬砌及疏通沟渠2300多公里,新建或改造乡镇敬老院8所、乡镇卫生院19所,新增农村低保对象1100多人,完成了3800户农村无房户、危房户的住房改造。

4.抓精神文明,村风文明有了新气象。按照“乡风文明”的要求,把农家书屋、农民文体团队等阵地建设作为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任务,与基础设施建设同步推进,实现“两手抓,两手硬”。目前,全县已实现广播“村村响”、电视“户户通”、村级综合文化广场全覆盖,29个乡镇文化综合站、600家农家书屋相继完成建设,正积极创建“武陵戏之乡”、“中国烙画艺术村”,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四难”困扰——建设美丽乡村的瓶颈

尽管我县美丽乡村建设有了良好的开局,但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要求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相比,仍然存在“四难”瓶颈:

瓶颈之一:农民增收难。农民收入的增长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传统农业只能解决农民的“吃饭”问题,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致富”问题。尤其是受资金、技术、土地流转、市场信息等因素的制约,我县现代农业的推进速度比较缓慢,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十分有限。尤其是我县农业加工企业规模偏小,带动力不足,对农业增收的直接带动作用不明显。

瓶颈之二:资金筹措难。我县属于中部欠发达县,也是财政弱县,目前正处于由农业大县向工业强县转型跨越的时期,财力保发展、保民生的支出较多,美丽乡村建设资金缺口较大,尤其在农村公路建设、农村沼气建设、农村水利建设等国家项目的配套资金自筹方面压力很大。

瓶颈之三:均衡推进难。村(居)一级在思想认识、基础设施、经济实力等方面差异较大,导致各村(居)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力度不一、进度不一。有些村(居)力度很大,效果也很明显,但有些村(居)尚未启动美丽乡村建设,存在乡镇与乡镇之间差距大,同一乡镇内部各村(居)差距也较大的现象。

瓶颈之四:特色挖掘难。尽管我县农村文化资源丰富,但由于缺乏整体规划和深入挖掘,农村文化特色不是十分明显。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民间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急需抢救、保护和利用,一些特色文化内涵需要进一步丰富,各地的文化形象需要进一步提升。

五大工程——建设美丽乡村的方向

建设美丽乡村,必须立足“四新”之基、突破“四难”瓶颈,着力实施产能提升、生态保护、镇村同治、农民培训、农村能源五大工程。

1.实施产能提升工程,促进农业提质升效。产业发展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必须大力加强农业产能建设,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要继续按照“巩固粮油、主攻养殖、扩大果蔬、培育苗木、突破加工”的总体思路,建成优质稻基地120万亩、高产油茶基地30万亩、甲鱼生态养殖基地6万亩、蔬菜基地40万亩和319国道沿线“百里花卉苗木走廊”,重点发展粮油、杨木、生猪、棉麻、特种水产等一批加工企业,打造一批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的大型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龙头,重点打造一个年深加工1000吨的龙头企业,建成“汉寿甲鱼城”。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大力引进和推广符合生产实际的先进适用农机,5年内推广机插、机收、机播等先进适用农机4000台套,农机化综合水平在84%以上,每年新修机耕道200公里以上,打造全省机耕道建设示范县。

2.实施生态保护工程,切实改善农村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清洁家园”三大行动,坚决杜绝水库投肥养殖,加大湖泊、河流污染整治力度。要加强环境卫生整治。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按照每年不低于2000万元的标准,切实保证县财政对环境卫生整治资金的投入;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认真探索和总结组织保障、分类减量、评比激励、责任约束、监督举报、检查奖罚等工作经验,形成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按照每年向5万人宣传垃圾分类减量的环保常识的要求,力争用5年的时间,普及全县25万个家庭。要开展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开展文明单位、文明乡镇、文明村(社区)、文明户及生态乡镇、生态村创建活动,构建和谐文明乡风。

3.实施镇村同治工程,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统筹规划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经济、服务、环保、休闲、保障、维稳等基本功能,逐步实现农民变市民、村组变社区以及形成集镇、中心村庄、农村社区的一体化格局,加快城镇化进程。突出抓好村庄规划建设。按照美丽乡村要求,对村庄产业、宜居社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等进行系统规划和全面安排,力争用2—3年时间,逐步实现县、乡、村规划编制和规划管理全覆盖。引导农民适度集中居住。按照整体性规划、渐进式建设的思路,力争每年改造一批农村危房,建设一批农村宜居小区,稳步推进中心镇、特色镇、示范镇建设,逐步实现农民向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集中。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在保留和塑造村庄田园风光和历史文化民族特色的前提下,大力抓好水、电、路、气等公共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村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4.实施农民培训工程,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进一步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力争每年培训农民1.5万人次以上,不断提高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和水平。在培训对象上,根据农业生产一线的劳动骨干、需要转移的农村劳动力、立志在农村创业的创业者和广大农民群众等群体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活动,确保各类培训对象各取所需,各有所得。在培训内容上,抓好实用技术培训,着力培养一批种植、养殖、加工能手,力争每村逐步拥有3-5名农民技术骨干;抓好服务技能培训,着力培养一批动物防疫员、病虫害防治员、农村信息员、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员、农机维修员、农业技术员等农村技能服务型人才,适应农村社会化服务需要;抓好转移技能培训,根据发达地区和城镇劳动力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对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和在岗二、三产业农民开展培训,增强农民的市场经济知识与专业技术技能,提高农民经营管理水平。在培训方式上,进一步创新方式方法,广泛采取集中培训与现场培训、本地培训与外出培训、部门培训与社会培训、技术培训与道德法律培训等相结合的办法,切实增强培训实效。

5.实施农村能源工程,夯实农村发展基础。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落实到美丽乡村建设上,按照“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的原则,继续加强农村能源建设。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抓住国家、省对农村沼气等能源建设大力支持的机遇,积极向上争取项目扶持,认真落实相关配套政策,确保每年投入农村能源建设的资金不低于200万元。进一步加强能源开发。在稳步发展户用沼气、积极开发联户小区沼气、大力发展大型沼气工程、加速太阳能的开发利用、科学发展省柴节煤炉灶上使力,努力实现多种能源综合开发,确保每年新增户用沼气池800口以上、节柴灶600台以上、太阳能热水器700台以上,用5年左右时间实现40%以上的适宜户和90%以上的规模养殖场建有沼气池。

(作者系中共汉寿县委书记)

来源:第二届隆平国际论坛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