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过年回老家心情都会非常的激动,然而今年在回家的路上看到的景象,却让人有些伤感,因为家乡的农村正在搞大范围地拆迁,我们在沿途只能看到零零星星的一两户人家,这“幸存”的几户人家被人们称为“拆迁钉子户”,我真是不喜欢这样的称呼,尤其是对一生辛勤劳作、淳朴善良的农民,他们坚持不搬迁我相信一定是有原因的。庆幸的是我老家所在的村子暂时还没有拆,可能是因为我们那儿曾经是国营农场的缘故,但是听父亲讲年前政府已经挨家挨户做了拆迁意愿登记,估计离那一天也不会太远了。寒假期间我跟村里的一些老人交谈,了解到他们大多都不愿意搬走,因为在这儿生活了一辈子,早已习惯了这里的生活,这里的一草一木、这里的风土人情早已成为他们生命中的一部分。其实不用说这些老人了,我自己从内心讲也不太愿意搬走,因为这个村子有着我太多太多的记忆,村子里生火做饭的炊烟、打谷场上的孩童嬉戏、集体晒场看粮食、粮库前选种机轰隆隆的声音会时不时地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拆迁对我们来说拆的不仅仅是房子,还“拆”了我们的“乡愁”。记得前年跟一个朋友去他老家拆迁的废墟现场,虽是一片废墟,但是房屋的印记还清晰可见,都说“男儿有泪不轻谈,只是未到伤心处”,在废墟上,这位小兄弟流泪了,看着真有一种说不出的酸楚!
家乡农村为什么要搞大范围拆迁呢?听父亲讲是为了“土地流转”。这是我第一次从父亲口中听到我们“三农”研究中的高频词,这让我既高兴又自责,高兴的是可以跟父亲有学术上的共同话题了,而自责的是作为做“三农”研究的自己,对农村现实的观察非常地不深入。“土地流转”在现在的农村是一个常识性的话题,而我还以为这只是国家政策和学术上的“专业词汇”,一般的农民可能都不知道,实在是惭愧!想起导师经常讲的话:不走进田野、不深入农村、不能够仔细观察身边的现象是做不好“三农”研究的。后来经过仔细了解,家乡农村大范围拆迁,主要是为了将农村的土地集中起来,再通过“土地流转”来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经营。现在家乡农村有很多农田承包大户,这些承包者有的是外地商人,也有的是本地村民,通过“土地流转”,他们将以前零散的农田,变成现在大片的玫瑰园、草莓园、蔬菜大棚,还有的将农田改造成水塘,进行大规模地水产养殖,有养殖螃蟹、泥鳅、南美白对虾,也有的在水塘里种植基头菱角等等,虽然这些承包大户种养的类别不同,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将土地规模化经营了。那么,现在的农村为什么要将土地集中起来,通过“土地流转”来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呢?
有学者认为,40年前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红利已经释放殆尽,加上中国的城市化滞后,很多农业劳动力仍然留在农村,使得每个人拥有的土地都很少,导致农村土地碎片化严重,土地碎片化必然导致中国的小农户农业生产没有规模经济、生产效率低、成本过高,无法适应国际市场的竞争。因此,这些学者认为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必须学习美国的大农场经验,通过土地流转来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经营。这样经营者可以统一采购种子、农药、化肥和农具等等,通过较大的交易数量获得较低的交易成本;另外,经营者可以通过使用农业大机械实现农业机械化经营,降低劳动强度,节省劳动时间,使农民在单位时间内生产出更多农产品,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这样的解释听上去也是非常有道理的。但是我仍有两个疑问:第一,在中国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国情和农情就是人口多、耕地少,而且在中国的中西部农村很多都是山区,耕地质量也无法与美国农场相比,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能够实现像美国那样的大农场经营吗?第二,如果要在中国大规模施行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必然会产生大批失地农民,这就不得不考虑农村劳动力的安置与转移问题。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农村常住人口5.77亿,即便未来的城镇化率达到70%,我们仍将有4-5亿人口生活在农村,这么庞大的人口基数,城市能安置和接纳的了吗?
在我看来,在中国仅仅依靠农业规模化经营来发展农村经济、振兴乡村还是不太现实,也不会达到理想的效果。我认为在中国农村应当实行适度的农业规模化经营,并在此基础上着重发展农村的范围经济。就拿中西部的山区来说,这里的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而且地块零散、土地质量较差,很难实现像美国那样的农业规模化经营,但是山区有着多元化的产业资源,可以考虑通过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着重发展农村的范围经济,这也是山区的优势所在,而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所形成的新业态、新产业,不仅可以为以农业为基础的产业衍生提供非常好的条件,也可以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还可以造就中国经济的多元化成长。我的家乡虽然不在山区,但是地处江苏北部,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降水充沛,这里的气候环境适合很多农作物的生长;此外,为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江苏省重新定位了苏北的发展,提出苏北地区要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深度挖掘和利用各类资源,摆脱传统路径的依赖,积极探索经济发展的新路子。借着这样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政策支撑,如果在家乡的农村积极推动以农业为基础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范围经济来提升家乡农村发展的活力,这一定会比仅仅依靠农业规模化经营带来的效益更多。因此,我希望家乡的农村在考虑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同时,也可以考虑通过范围经济来振兴乡村,将“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的规模经济”和“以农为基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范围经济”一起纳入乡村的振兴规划,这样的乡村振兴规划可能会更适合家乡农村的发展。
农业适度的规模化经营需要大面积的土地集中与土地流转,家乡在农村搞大范围拆迁,虽然能够在农村集中大片土地,通过土地流转以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但是这必然导致大批农民失去土地。自古以来,土地对农民的意义都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他们生活的依靠,而且农民对故土有一种“粘性”,让他离开生活了一辈子的地方还是有很大难度的。在跟几位农场的老职工交谈过程中,了解到他们不愿意搬迁的几个原因:第一,他们早已习惯了这里的生活,现在很难改变长期形成的这种生活规律,加上年龄都大了,在城市行动也不方便,没有在农村自由。第二,农村的拆迁补偿太少,而且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拆迁安置,拆迁补偿的钱根本不够在城市买房,离开了农村,他们的生活压力会增加太多。第三,他们在农村生活,可以给孩子减轻负担,而且还可以定期给城里的孩子送些大米、油、青菜以及鸡鸭鱼肉等等,自己虽然老了,但是还可以给孩子们提供很多帮助,他们做这些事情会觉得非常的开心!通过上述原因的分析,仔细想想,那几家“拆迁钉子户”坚持不搬走的原因大致也能想象到了。
家乡农村搞大范围的拆迁,将土地集中起来,通过“土地流转”以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这对农村的经济发展来说固然是一件好事,但是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要对农民有益,至少不能因为“官员晋升锦标赛”现象而损害农民的利益。政府的拆迁补偿应当不低于农民原有的生活保障,政府要妥善处理好农村拆迁户的安置工作。我们不希望农村经济的发展是通过“强盗式拆迁”换来的,也不希望这样的拆迁既拆了房子,又“拆”了“乡愁”,还“寒”了老百姓的心。此外,在家乡农村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的基础上,还可以通过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来催生新业态、新产业,通过范围经济来实现家乡农村的振兴。
作者系江苏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庄村书苑 微信公众号(原创)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