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张露等:小农生产如何融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 作者:张露 罗必良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9-01-03 录入:王惠敏 ]

 ——来自中国小麦主产区的经验证据(2005~2015)

文章分为六个部分。除引言外,第二部分基于农户层面阐明农业分工与市场容量互动的逻辑线索;第三部分描述农业机械与小麦种植的空间布局特征及其匹配格局;第四部分是模型估计,基于“纬度—经度—生态高度”的比较分析框架,分别考察小麦种植与农机服务的互动关系及空间溢出效应;第五部分是稳健性检验;最后是结论与讨论。

关键词:农业分工  农机服务  连片种植  空间溢出效应

新古典经济学将规模经济视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量,但经由杨格等人对古典经济学的复兴,认为分工经济才是规模报酬递增和经济增长的动因。然而,有关中国农业家庭经营制度的探讨仍主要局限于土地流转及其规模经营,农业分工问题未能受到应有重视。已有理论严重滞后于现实实践。

分工理论中,斯密早在1776年就提出“劳动分工受市场容量所限”命题(即“斯密定理”),但其主要关注企业内分工,对整个社会的产业分工及二者相互关系则很少论及。杨格的重要贡献在于,将企业内分工与产业分工联系起来,并由此发现了分工与市场容量的相互性(即“杨格定理”)。虽然杨格在斯密的基础上阐明了分工与市场容量的关系,但却是以新古典经济学的同质化市场为分析背景。

受制于生命节律、地域分散经营等固有特征,农业的分工与交易具有更为复杂的理论内涵。将分工理论应用于农业领域,能够发现已有理论的不足。第一,未重视分工所隐含的交易成本问题。企业的规模经济由企业外部(市场)交易费用与企业内部管理成本共同决定。对于农业领域的分工所内含的交易费用是如何生成和表达的尚未厘清。第二,产业组织与企业理论主要关注于纵向分工,而区域经济学与国际贸易领域则更多关注于横向分工,但两类分工理论是相互分离的。具体到农业情景,农业横向分工与区域专业化所决定的市场容量,与农业生产环节的纵向分工深化,其相互关系如何仍有待探索。

本文分析表明,在农业家庭经营逐步卷入分工经济的实践中,作物连片种植所形成的横向专业化会衍生出服务外包需求,当服务外包需求累积到一定的市场容量,即会触发农业纵向分工。而生产环节纵向分工所形成的农业机械跨区作业服务,则能够对农业的时空布局产生溢出效应,既扩展市场容量,又深化农业分工,并降低交易费用。

本研究以小麦为例,利用全国小麦主产区134个地级市2005-2015年的面板数据,分析了农业机械与小麦种植的互动关系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市场容量(小麦种植面积)决定着农业分工水平(农业机械化水平),但对区域外的农机投资不产生激励效果;(2)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不仅直接导致区域内小麦种植面积的扩大,而且会诱导相邻区域小麦种植面积的扩展,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3)由农业机械化水平所表达的纵向分工深化,通过跨区作业而拓展社会化服务半径,并因区域的季节性差异而沿纬度将更大区域范围内的农户卷入横向分工(农户专业化),继而反过来诱导市场容量的扩大。因此,必须重视时空特性对农业分工的制度含义。沿纬度扩展农作物的连片种植,既能够增加市场容量,又有助于降低交易费用,进而能够形成跨区域和具有辐射性的农业分工网络经济。

本文的理论意义在于:(1)农业的横向分工与区域专业化及其所决定的交易容量,与农业生产环节服务外包所表达的纵向分工深化,具有相互关联性;(2)沿纬度布局小麦种植带,并与农业机械的跨区服务相匹配,能够有效降低交易成本,从而表达了农业布局与要素匹配所隐含的经济学含义;(3)将“斯密定理”“杨格定理”与交易成本理论(科斯理论)结合,将纵向分工理论与横向分工理论进行整合,能够深化对市场容量、分工深化、交易成本及其相互关联性的理解。

本文的现实意义在于:利用全国层面的经验数据梳理农业社会化服务市场与农业种植结构的空间互动关系,有助于进一步明确农业社会化服务市场的发展思路和方向。当前中国的农业种植结构已经出现沿纬度布局的发展趋势,这与核心区域农机服务的空间溢出效应密切相关。它表明,农业社会化服务市场并不是一个局限于空间概念的市场,也具有时间维度的内涵,从而揭示了农业生产特性所决定的市场特殊性与分工特殊性。

本研究还表明,农业机械与小麦种植不仅具有相互关联性,其空间溢出效应还具有明显的时滞性。鉴于由农业的横向分工及区域专业化所表达的市场容量,是众多分散农户种植决策对外包服务可得性的行为响应,因此,优先投资农机装备,着力培育外包服务市场,构建农机跨区作业服务的绿色通道,以此促进农业生产布局的连片化与组织化,能够有效诱导小农卷入分工经济,从而将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的发展轨道。

作者简介:张露:华南农业大学经管学院博士后,华中农业大学经管学院副教授   罗必良:华南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制度与发展研究院教授

本文发表于《经济研究》2018年第12期 (此文为精简版)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三农研究  微信公众号(原创)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