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扩大农业对外开放, 要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市场, 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实施“优进优出”战略,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扩大农业合作范围, 构建开放型农业经济;以“一带一路”带动农业合作, 拓展农业合作对象;正确认识我国农业发展态势, 加强农业对外宣传。
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 我国农业对外开放程度明显提升。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 要“构建农业对外开放新格局。优化资源配置, 着力节本增效, 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实施特色优势农产品出口提升行动, 扩大高附加值农产品出口。建立健全我国农业贸易政策体系”。未来发展中, 中国农业将积极、稳定、有序扩大对外开放, 与世界更多国家广泛合作, 更好地融入到世界农业体系中。要充分利用国内国际市场、广泛开展农业合作、参与全球农业治理、构建开放型农业经济, 进一步扩大农业对外开放。
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市场, 确保我国粮食安全
“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总要求, 我国农业加强对外开放, 要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 以国内市场为根本, 充分挖掘国外市场资源, 有选择性地开展农业进口工作, 以国外市场弥补国内市场资源不足的问题, 缓解农业发展压力, 确保我国农业安全。基于现实情况, 我国粮食进口依赖较大, 只有加强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统筹发展, 才能确保我国粮食产业的安全。
首先, 制定农业发展目标。基于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 对农产品进行分类处理, 确定不同农产品的发展目标, 确保农产品能够符合目标要求。要进一步减少粮食进口量, 扩大进口粮食来源, 避免单独从少数国家进口粮食, 防止粮食价格垄断。其次, 充分利用国外农业市场资源, 激发国内市场创新活力, 考察和探索国外资源市场的可利用性, 最大限度利用国外市场资源开展农业种植, 提高农业种植产量, 满足我国农产品需求。挖掘国内农业生产潜力, 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 确保农产品种植数量充足、设施完善, 提高农产品播种面积和单产水平, 让国内市场成为粮食安全的坚实后盾。最后, 创新农业监管机制, 在农业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过程中, 各级农业部门要做好相应的监督管理工作, 调整农业对外开放的方向和力度, 在农业贸易、农业投资、农产品保护等方面做好管理工作, 借助有效的创新机制, 更好地实现对外开放。
实施“优进优出”战略,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当前, 我国农产品市场存在国内外需求错配、贸易失衡等现象, 我国中高端农产品产量不足、供给不足, 难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要进一步扩大我国农业对外开放程度, 积极调整农业结构, 充分利用农产品进口“资源替代效应”, 减少粮食高库存, 提升国内供给与国外需求的匹配度。
首先, 确保农产品进口、出口科学合理。农产品进口要从实际情况出发, 有选择地进口农产品, 节约国内农业资源, 要控制不必要进口的农产品数量, 将更多进口机会留给那些必须进口的农产品, 及时调整农业发展中生产、需求、进口之间的关系。要提高农产品出口质量, 提升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出口量, 要形成品牌、技术、质量优势, 形成全产业链出口格局。其次, 注重农产品进口的多元化, 多元化不仅指农产品种类多元, 更要注重渠道多元、区域多元, 以此降低农产品进口风险, 减少集中式农产品对外依赖度。值得注意的是, 在农产品进口过程中应关注替代性进口, 比如我国应增加菜籽、花生等产品进口, 以此替代大豆进口。最后,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在有限的资源环境下, 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瞄准国际市场的需求变化, 提前供应高需求农产品, 从高量向高质转变、从特色向优质转变, 依照需求制定休耕计划, 确保农产品能够达到高质量要求。
扩大农业合作范围, 构建开放型农业经济
对外开放并不是单纯地让农业“走出去”, 也要注重农业实现集群式、链条化发展, 要引入先进技术、先进生产模式, 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形成农业开放型经济。
要鼓励涉农企业广泛开展国际合作, 与国外企业合作研发机械设备、种植技术, 建设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国际农业生产基地, 以此带动国内农产品销售;鼓励涉农企业引入先进农业技术、基础设备, 通过企业之间的合作提升我国农业产业现代化水平, 可以采用合作建厂、产业链整合、跨国农业公司等多种合作方式,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鼓励涉农企业兴建农业合作示范区, 为确保我国农业更好地“走出去”, 可以与他国合作建立农业示范区, 为涉农企业提供便利, 搭建合作平台;鼓励涉农企业形成农业产业链条, 为引导涉农企业“走出去”, 政府应对涉农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帮助涉农企业完成并购投资、技术合作、技术援助, 建立生产、加工、物流、仓储等农业发展产业链条, 不断提高涉农企业在境外的竞争力;鼓励涉农企业借助互联网平台开展农产品销售, 构建国际化的农产品交流平台, 让我国农产品进入更多国家的市场。
以“一带一路”带动农业合作, 拓展农业合作对象
“一带一路”对我国农业对外开放有着巨大促进作用, 应将“一带一路”作为加强农业对外开放的重要契机, 与更多国家和地区达成合作协议, 创建国际农业合作新格局。
一是要基于不同国家优势开展农业合作, 针对不同国家的情况采取不同合作策略, 比如, 与东南亚国家合作, 应以劳动力合作为主, 主要进行原料加工;与欧洲国家合作应以精细化种植、精细化加工为主。二是要依据我国情况科学规划农业合作,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量较多, 应规划科学的合作路径, 比如, 与非洲国家合作, 应选定主要合作国家, 以推广农业机械、农业基础建设为主;与欧洲国家合作要不断引入先进技术, 利用合作伙伴的优势, 优化发展布局。三是要充分发挥涉农企业作用, 赋予涉农企业更多权利, 支持涉农企业在合作过程中积极作为, 鼓励涉农企业在境外建立农业基地。
正确认识我国农业发展态势, 加强农业对外宣传
近年来, 我国农业发展迅速, 农业产量稳步提升, 应大力加强农业对外宣传, 提高我国农业在世界中的知名度。基于现实情况来看, 我国农业发展在世界市场中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随着我国农业水平的不断提高, 应逐步扩大对外影响力, 在对外合作的过程中, 不能自我贬低, 更不能自我抬高。要积极参与全球农业治理工作, 借助WTO、G20等平台与更多国家开展农业合作, 主动推进全球农业贸易规则制定, 为全球农业治理变革贡献中国智慧。要确保国际农产品贸易、食品加工、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政策更加公平合理。
一直以来, 我国农业对外开放都以“多做少说”为主, 导致部分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农业并没有深入了解。要加强农业对外正面宣传, 积极回应正面和负面舆论, 让更多国家能够了解我国农业对外开放政策, 及时纠正误解, 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 真实、准确、客观地开展农业对外宣传, 讲好“中国农业故事”。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人民论坛2018年26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