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董尚荣:建设美丽乡村的时代内涵与路径把握

[ 作者:董尚荣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8-27 录入:王惠敏 ]

在《辞源》一书中,乡村被解释为主要从事农业、人口分布较城镇分散的地方。中华文明源自农耕,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乡村更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阶层流转、文化更替的源头。在传统乡村社会中,以农业为基础构成的社会资源城乡平衡流动结构,支撑着国家的生息繁衍。

在我国,乡村作为人们共有的文化根脉和精神家园,乡村美、家乡美,是世世代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美好愿境与期许。中国的古先贤早就对美丽乡村做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注脚。孔子主张人类要学会认识自然、适应自然、顺应自然,给世人留下了“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智慧启迪和“空谷幽兰”的美好意境。田园诗派创始人陶渊明,曾阐发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千古绝唱。王安石的“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这一脍炙人口的诗句,宛如一幅天然的彩色画屏,让我们回归到近千年前美不胜收的乡村田园风光。

时光荏苒,物换星移。当下,我们的国家进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建设好美丽乡村。201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第一次提出建设“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更是推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强调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根据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振兴乡村战略与建设美丽乡村提出的新理念、新论断、新举措,笔者认为: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村落风貌环境优美为目标,以文化传承、精神文明为灵魂,以产业支撑、农民增收、组织建设为保障,走生态优先、规划引领、综合治理、可持续发展之路,建设业兴、家富、人和、村美、宜居的美丽乡村。并把握好以下基本路径和实施对策。

建设美丽乡村美在“生态”,必须坚持把生态优先、规划引领贯穿始终,防止照搬照套,搞千村一面。建设美丽乡村,第一印象是美在风貌,生态环境的维护是必须坚持的底线。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就是幸福。首先,必须最大限度地保护好村落原汤原水、原汁原味的原生态,进一步打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通道。第二,注重彰显个性。“美丽乡村”首先得像乡村,不能建的像城市,千万不能把城市规划理念照搬到农村。要按照“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要求,打造山清水秀,环境宜居、宜业的秀美乡村,让一个个村镇既有绿水青山的“颜值”,又有“金山银山”的“价值”,还要村民有较高的“素质”和健康的“体质”。第三,注重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建设美丽乡村没有统一的规划图和时间表。要注重保护传统古村落的文化痕迹,让乡村文脉资源展现其独特魅力,真正把美丽写在广柔的原野大地上。坚决摒弃大拆大建搞一阵风。钟祥市彭墩村依托山水田园、民居风情,打造具有田园特色的风景区。走进彭墩,映入眼帘的是笔直平坦的道路,道路两边是规整的农田,与远处白墙黛瓦的小镇遥相呼应,宛如一幅淡淡的水墨画。

建设美丽乡村美在“产业”,必须坚持产业支撑,防止形成新的人去楼空的空壳村。村里不富,引不来人;村民不富,留不住人。建设美丽乡村,群众富裕是内在要求。要以田园综合体建设为载体,创新农业+文旅+社区的综合发展模式,着力加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利用农村森林景观、田园风光、山水资源和乡村文化,发展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业,加快形成以重点景区为龙头、骨干景点为支撑、休闲旅游业为基础的乡村旅游业发展格局,打通城市资源流向农村、城市辐射农村的通道。要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体系,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武汉市黄陂区木兰乡,凭借着优美的环境打造草原生态旅游产业,还建起了茶园、果园,一年365天都能赏花,天南海北的游客纷至沓来,有近百户人家办起了农家乐。农民不用东西南北走,致富就在家门口。

建设美丽乡村美在“创新”,必须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强大动力和根本举措,防止穿新鞋走老路。首先,要坚持把推进农村改革作为建设美丽乡村的强大动力,进一步释放农村的发展活力、改革红利。二是着力推进创新发展,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防止简单用工业化的思路抓美丽乡村建设。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把好维护农民权益的“关口”。三是坚持人才引进支撑。建设美丽乡村也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也罢,最关键的是要振兴人才队伍,归根结底还是需要有人去发展、去振兴。如何吸引走出去的农村青年“回流”,让飞出去的“凤凰”飞回来,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希望所在。湖北省嘉鱼县官桥八组,锲而不舍地推进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集中资源发展高科技产业,建成中国博士后田野高科技工业园,制造的尖端产品用于“神舟”飞天,生产的桥用缆索出口世界各地,还投资12亿元创办武汉东湖学院。

建设美丽乡村美在“实力”,必须坚持政策引领与自身造血相结合,防止一味等、靠、要而错失发展良机。一是精准对接国家财政政策。国家和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中,通过建立健全财政投入保障、农业信贷担保、以奖代补、国家融资担保等项目,拟定了一系列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质量兴农、农业科技创新支撑、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壮大蔬菜、小龙虾、淡水鱼、茶叶、柑橘、食用菌、中药材、木本油料、竹、鸭“十大特色产业链”,以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乡村文化繁荣兴盛等重大工程,必须瞄准政策,打造平台,用足用好。二是撬动金融投入。推动农村金融机构回归本源,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要依托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对乡村振兴支持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发行上市、新三板挂牌和融资、并购重组,推进农产品期货期权市场建设。三是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激活承包地、宅基地和经营性建设用地,把土地增值收益这块“蛋糕”直接用于乡村建设。四是鼓励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投工投劳。推广一事一议、以奖代补等方式,让农民更多参与建设管护。

建设美丽乡村美在“载体”,必须坚持综合治理,防止硬软件失衡。做到既重硬件,又重软件;既重生态,又重人文。要高度重视精神文明与道德素质的建设。建设美丽乡村,要有人在一望无垠的田野上以先进的科技设备,耕耘现代化农业;以坚忍的赤忱,去延续乡土文化的根脉;以激浊扬清的勇气,涵养新风、引领新时尚,促进共建共治共享。要锲而不舍地推进乡村综合治理大行动,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为抓手,着力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以实施乡村社会治理三年行动为抓手,促进乡村充满活力和谐有序;以实施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为抓手,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确保路网、光网、电网、气网、水网“五网”到村入户到田边地头。湖北省钟祥市下大气力推动厕所革命、垃圾分类转运、生活污水处理和精准灭荒,建立“户分类、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五级垃圾处理联动体系,为美丽乡村建设做出了引领和示范。

建设美丽乡村美在“和谐”,必须坚持依靠群众,防止背离群众脱离实际。乡亲是乡村的主人,群众最有发言权。要用群众利益统领全局,充分发扬民主,集中群众智慧,带领人民建设美丽乡村。不能想象,未能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规划方案是好方案,得不到群众支持的建设项目能够可持续发展,违背群众意愿的治理行动能取得预期效果。要充分发挥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务协商会等作用,做到建设美丽乡村的事与村民商量着办,坚决反对少数人说了算。要发挥政治组织优势,完善乡村基本公共服务,健全建强“一核两委一会”乡村治理机制。各级干部要善于当好农家庭院的“化妆师”,为建设美丽乡村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人民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