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比较》编辑室和北京基金小镇主办的“中国城市新征程”研讨会上,与会专家提出,在中国经济发展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增长的当下阶段,面临着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发展趋势,中国城市的高质量增长不仅要吸引高学历人口,更要善待低学历人口。为此,城市要在赋予和保护农民工城市权利上下功夫。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陶然认为,未来新型城镇化的关键突破口,在于人口流入地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的城中、城郊村土地制度改革,尤其是推动这些城市的集体建设用地尽快进入城市住宅用地市场;与此同时,为防止激进改革对城市存量房地产市场价格的过大冲击,短中期内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应该主要用于为流动人口与城市低收入人群建设市场化定价的出租屋。对于城中村这样的存量小产权房,如果基础设施达标,但公共服务不到位,在补缴公益事业用地以及税费基础上可以考虑逐步转为大产权,并用所获补缴土地与税费来充实政府财政,提供相应地段的基本公共服务;而对那些基础设施不达标的存量小产权房,则需更新改造并达到基础设施基本建设标准的基础上,补缴公益事业用地及税费后逐步转为大产权。上述措施,将全面调动人口流入地主要城市城郊村、城中村旧村改造与新建住房的积极性,在增加城市住房供应的同时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为城市以流动人口为主体的中低收入人群提供可支付体面居住条件、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创造条件。通过地方政府、村集体与市场化建设、运营管理机构合作,将不仅可以免费获得公益事业用地,而且能增加财税收入并用于推动包括流动人口子女在城市平等享受义务教育在内的户籍改革,最终实现流动人口完全市民化,为短期消化过剩产能,长期拉动经济增长并实现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奠定基础。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比较》 微信公众号(原创)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