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对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所遇到的困境与挑战,通过思考乡村发展中的优势资源与缺陷,深入研究国内外乡村发展的实践成果,发现乡村发展最重要的是三产间的联动,提出当下中国乡村需要发展产业综合体,进而提出乡村旅游的升级版模式——田园综合体。文中详细分析田园综合体的概念,价值,三产关系及运作模式,同时结合自身参与的无锡阳山田园综合体项目实践,总结设计项目过程中的难点及应对策略,佐证田园综合体在国内发展的优势及其所面临的问题。
1、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1.1 城乡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城乡差异进一步扩大。城市与乡村呈两极发展状态, 一方面乡村源源不断地向城市提供食物与资源, 另一方面城市却不断地向乡村侵蚀。城市的掠夺发展模式不仅让人付出沉重的环境代价, 同时也给社会发展带来诸多问题。城市人口不断增加, 配套资源短缺, 交通拥堵, 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而在中国的乡村却资源利用率低, 农田空置, 经济发展缓慢, 乡村特色及文化逐步消失, 乡村低效粗放的经济模式和基础设施建设远低于城市发展。中国城市与乡村发展的现实问题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无法回避的问题。
1.2 国家政策给乡村发展带来契机
自从1996年温铁军博士提出“三农问题”后, 城乡差距等社会问题逐渐受到关注, 从统筹城乡发展到推进新农村建设再到美丽中国, 一系列相关政策正在逐步推进乡村建设与发展。
2012年12月15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报告中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 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 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 因势利导、趋利避害, 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格局, 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市群要科学布局, 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 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要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要任务抓实抓好。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 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由此可见, 未来的城镇化建设并非单一的城市人口比例和面积的扩大, 而是以新型产业布局为核心动力建立集约型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因此, 选择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产业是发展新型城镇的重要环节。
1.3 田园价值
乡村最大的资源价值在于其田园诗画般的自然环境。“田园”一词包括“田地”和“园圃”。早在东晋时期, 文人雅士首先发现了“田园”的价值, 向田园生活回归, 创立田园诗派和画派, 其代表有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桃花源记》, 王维的《辋川别业》。田园以其所特有的田园文化和田园生活带给人心灵与精神上的愉悦与放松。当今, 那些与田园相关的农事活动, 风土人情, 自然景观成为吸引城市人前往休闲观光体验及学习的主要推动力。这种推动力和价值是乡村形成有别于城市旅游产品, 开创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的基础。乡村旅游是绿色产业, 在保护当地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整合当地资源, 促进城镇发展。田园旅游产品与城市旅游产品相比, 其核心竞争力在于当地的自然环境及乡村文化 (表1) 。
2、田园综合体理论探索
2.1 田园综合体的概念
田园综合体是具有生态解决方案的新型开发模式, 其将生态建设融合在休闲产业之中, 创建生态产业型城镇。田园综合体的概念是国内外理论经验和实践在中国新形势下的全新定义。其发展目标是创建新型“生态绿色田园生活”, 建立新型城镇化示范区, 推动城乡发展。其概念可以简洁的概括为三个词“新型经济组织模式”, “综合规划区”, “发展平台”。
田园综合体是一种新型的经济组织模式。在有一定资源条件的城乡结合部, 把第一产业 (农、林、牧、渔) 、第二产业 (特色手工业、环保产业) 和第三产业 (旅游业、房地产业、服务业、文化产业) 中各种分散的资源进行整合, 统一开发、综合利用, 使各产业之间相互促进, 发挥系统优势。
田园综合体是有机的生态综合规划区。以有机生态农业为引领, 形成以农业, 旅游与居住三大产业板块联动发展的综合规划区。该规划区包括农业生产交易, 乡村旅游休闲度假, 田园娱乐体验, 田园生态享乐居住等板块, 为向往生态田园生活的大众提供一片乐土。
田园综合体是一个发展平台。它是城乡文化聚集的平台, 产业开发和融资管理的平台, 乡村发展可依靠这个平台来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 发扬地方特色文化、繁荣地方经济、保护生态环境。
2.2 田园综合体的价值
面对中国目前农村发展的困境, 田园综合体整合了乡村的各种分散资源, 建立乡村旅游基地, 用三产带动地方经济, 最终成为城乡文化聚集与交融的平台。其价值归结为四大方面:
2.2.1 打破城乡壁垒, 成为城乡联系的桥梁纽带, 是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交流的平台。
2.2.2 田园综合体最大的受益者是当地经济, 其给当地带来复合经济效益, 包括经济, 生态与社会效益。帮助建立地域品牌, 提高知名度。
2.2.3 促进三大产业之间关系, 产业间的互哺关系带来的是产业综合提升。
2.2.4 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 建立农产品品牌, 赋予农品更多的附加值, 农业成为长期的资产资源。
2.3 田园综合体的类型
针对不同的乡村特质及基底条件, 制定不同的开发主题项目, 避免同质化及恶性竞争。根据当地资源特色及产业发展趋势, 田园综合体可有三大类型, 以第一产业开发为主的农林类, 以农产品加工的第二产业开发为主的农产类, 以主题旅游等第三产业开发为主的主题类 (表2) 。
2.4 田园综合体的组织及运营模式
田园综合体是一项牵涉面广, 关联性强的复合型产业开发模式。发展田园综合体的关键在于企业与当地政府的协作。在精准的业态定位下相互配合, 依托当地田园风光及资源优势, 建立复合产业链发展并逐步形成稳健的消费市场。田园综合体开发需要一个囊括三产发展的平台公司, 其对地产开发, 文旅经营, 农林管理具有整体控制与协调的能力。
另外, 田园综合体的开发离不开当地政府的鼎力支持, 政府机构应在田园综合体理论体系下, 进行城市或区域发展规划, 包括土地规划、产业规划及社会发展规划。做好农业用地、建设用地、国有资源 (地下水、地热、风能、矿产、林地、水域等) 的收储、转让 (经营权或产权) 或授权, 并将田园综合体的核心理念对外宣传推广。负责用地上原居民和企业的安置, 并对企业进行融资担保。推进项目用地红线外的市政和交通建设, 处理政策性矛盾, 协助申请和落实优惠政策, 参与项目的开发过程和运营管理并进行项目监督。
3、田园综合体发展实践
3.1 项目背景及条件
基地范围位于阳山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北部地块, 与大小阳山相对望。基地内最大的特色是由川流而过的双河及百亩水田桃园构成的“一山二水七分田”这种典型的江南乡村湿地基底。基地中水资源占有率是该地区别于其他地块的最大优势。
基地总占地面积约合416.43hm (6246亩) , 约占整个镇区总面积的1/10, 。一期开发面积约合39.77hm (596亩) , 约占整个项目的1/10。
3.2 规划设计
3.2.1 设计原则
以生态保护为主, 开发利用为辅, 以点带面的开发原则。保护基地的自然资源, 包括水体及地貌。保护地方历史文化及民俗风情并通过主题文化包装提升旅游价值。保护原有村落格局, 建设用地以改造提升为主。
3.2.2 设计策略
三产总体发展构思:田园综合体的核心在于复合产业链的打造, 农林, 旅游, 地产为其不可缺少的三大板块, 场地中首先应根据场地基地条件将农林, 旅游, 地产三大板块红线进行划分。划分的依据:农林板块为三产比例中占据面积最大的一块, 应选择生产效益好的地块。首先由政府督导将原有分散的农用地整合, 并进行居民安置。其次农业旅游板块的划分要考虑与旅游板块, 地产板块的衔接。地产板块的划分是土地所有权流转的新方式, 坚持利用原有宅基地, 较大体量的原村落是建设用地开发的较好的地块, 因村落原有布局分散, 有些较为分散的居住用地指标可合并或复耕为农地。集合的建设用地可较好的集中利用配套资源, 而对分散的宅基地可以考虑将指标并入建设用地中, 也可以作为旅游配套建设用地进行开发。旅游板块的划分应, 其板块的大小第一由投资规模决定, 第二由客源大小决定, 需考虑旅游吸引客群及常驻人口的需求。第三由基地环境决定, 依托基地田园风光。在阳山总体规划中, 考虑未来游客人数, 将三产比例划定为:旅游板块约合84.2hm (1263亩) , 其中农业旅游面积约合22.03hm (330.5亩) , 地产总量约合45hm (675亩) , 农林约合286.8hm (4302亩) 。
场地空间格局决定功能, 地块的功能定位及发展策略需依托完整的基地分析, 在对基地空间条件的分析基础之上判断其功能及植入项目。阳山项目中根据场地基地优势进行划分三大板块位置与范围, 前期需对场地做充分的调研。第一, 场地中桃林资源丰富, 现状面积约为245hm, 占比基地总面积的59%。呈现岛状、片状-指状、带状的特征。因此, 为不破坏当地资源, 采用缺一补一的保护原则。对优质桃林进行全面保护、其他区域结合设计力求达到桃林“取一补一”, 对场地中的菜地则做统筹考虑。第二, 基地中北面水资源丰富, 现状面积为72hm, 占比17%, 其特质为北面水质较好, 中面为生产鱼塘, 南面水质较为浑浊。因此将基地划分为三大片, 北面源头片, 以湿地开发为主, 中间片将生产, 湿地, 湖面开发相结合。南面末端片则以生产及湿地开发相结合。第三, 对场地中可建设用地的分析, 原基地中的宅基地面积约45.3hm, 占比11%。原有村落中大长圩村与鸿桥村范围最大, 其他村落面积较小, 有些临水而建, 并在划分的旅游板块之内, 因此可改做为旅游配套建设用地。因此, 对场地中的宅基地发展策略采用大片保留, 局部零散小面积可从生态敏感带中迁出也可根据场地功能统筹考虑。
功能片区:根据场地环境特色, 将场地划分为西北面为生态保育区, 净化镇区上游水系, 为整个阳山镇存留生态保育空间, 搭建未来生态基底。东北面为生产生活区, 依托现状生产性鱼塘, 植入具有观赏性和净化功能的水生动植物, 改变鱼塘生态环境, 创建特色经济和景观效益。中心为新产业及村落改造区, 在主干河道交汇处拓塘为湖作片区核心吸引点, 聚集附着新型三产功能, 结合现有村落空间格局改造, 构建城市功能与乡村体验相结合的类城市系统。南面为门户及生产示范区, 依托优质桃林, 在高铁沿线形成农业示范展示区并标示片区特色。
结构布局:根据场地现状将景观结构划定为“一轴一带五组团多核”, 一轴:景观大道为贯通南北轴线, 呈树干状串链起各个板块。一带:生态湿地观光带, 以湿地水域带包围陆地, 带动良好生态环境。五组团:五个建设开发组团, 综合容纳人居, 文旅, 农业三产板块 (图1、图2) 。
用地指标:根据功能需要对原场地指标进行了划分, 其中需要增量的是道路指标, 公共绿地 (包含旅游项目) , 为凸显湿地资源, 场地中大规模的增加并改良湿地, 局部拓宽河道。保量的指标主要针对宅基地和桃林。住宅指标与原宅基地指标持平。桃林指标原则上以保留为主, 局部少量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减量的指标主要是菜地及鱼塘, 对它们适度的减少, 改为湿地或者建设用地, 用地指标 (图3) 。
旅游开发项目的确定, 需考虑两种人的需求:旅游人数及常驻人口。旅游客群主要包括自驾游客群, 青少年客群, 奇石地质爱好者, 中老年养生客群, 婚庆客群及宗教信仰者。常驻外来客群以上海, 南京, 无锡等长三角地区为一级客源市场。由养生度假需求催生出会议, 酒店等旅游度假产品。在阳山总体规划中, 未来新镇人口将增至15万人, 考虑本地及外来居住人口的需求, 建设儿童, 婚庆等旅游项目。
交通流线:在交通的划分上除考虑基地现有的道路交通出口外, 还应考虑到三大产业的联系与相对独立性, 将交通分为生产线路, 车行线路及旅游线路三个层面。生产线路在功能布局的基础上保留原生产线路, 局部进行微调。车行线路的内部交通主通道需要考虑通而不畅的设计原则避免过境交通南北向穿越基地, 选取陆中路及其北部的村镇道路形成这条南北连接线, 打通基底南北通道, 形成依托发展主轴线, 通过枝状路网搭接主轴线, 形成沿路发展格局, 交通规划 (图4) 。
旅游线路重点打造陆路和水路两大特色旅游线路。其中徒步游线有田园休闲游及科普观光游;自行车游线有休闲健身游及挑战极限游。田园休闲游以情侣, 家庭, 中年人为目标市场。全长2500m, 计划时间33分钟, 沿途经过儿童公园, 垂钓, 采摘, 湿地园及婚庆园。科普观光游以学校, 单位, 学者为目标市场。短程线, 景观寓教于乐, 促进学习与情感交流。全长2600m, 计划时间35分钟, 沿途经过花园中心, 农场, 生态渔场。休闲健身游以情侣, 家庭, 亚健康人群为目标市场。健身的同时领略诸多景观风情。全长3700m, 计划时间22分钟, 沿途经过儿童公园, 垂钓, 采摘, 湿地园, 婚庆园及生态小镇。休闲深度游以青年人及自然爱好者为目标市场, 深度游览田园风光。全长5700m, 计划时间52分钟, 沿途经过白鹭园, 花园中心, 休闲农场, 生态渔场, 儿童公园, 垂钓, 采摘, 湿地园, 会所, 婚庆园, 生态小镇。水上游线则包括水乡怡情游及观演精品游.水乡怡情游长2500m, 计划时间15分钟, 沿途经过五大水上景观核心区, 如生态渔场, 湿地观光园, 水岸商业等。观演精品游长1500m, 计划时间60分钟, 实景演绎《暗恋桃花源》剧本, 分剧集打造人间桃花源中地老天荒的爱情, 旅游线路 (图5) 。
4、结语
目前, 无锡阳山一期已开始实施, 田园综合体理念已逐步为当地认可, 开始按照田园综合体的规划理念制定阳山镇未来发展规划及产业引进策略, 从以前引入重工业转换为引进养生度假等第三产业, 在保护阳山优美自然环境的同时为居住者达成居于园, 游于田的生活梦想, 为农民带来产品的附加值, 为爱上田园的游客提供一个可居可游的高品质度假环境。通过第一二三产业间的联动发展, 促进阳山产业循环发展, 使阳山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示范区, 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外建筑2017年06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