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张立冬:乡村振兴: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转变

[ 作者:张立冬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11-27 录入:王惠敏 ]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为解决好新时代“三农”问题,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与科教兴国、创新驱动发展等战略并列。这是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性转变,为近6亿中国农村人口擘画了宏伟而美好的蓝图。

乡村振兴战略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基础上,立足新时代我国农业农村实际而提出的新战略,体现了党对“三农”工作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并在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作出了全面部署。在建设美丽中国的大背景下,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努力建设美丽乡村”,进一步从生态和文化建设领域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了升级。乡村振兴战略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要求,既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脉相承,又是新时代下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与超越。

乡村振兴战略具有丰富的内涵。这是在“三农”领域中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核心战略,要全面准确把握“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除乡风文明之外,均为新提法。其中,产业兴旺是产业发展水平的新要求。实践表明,只有产业的蓬勃发展才能带来经济的繁荣。新农村建设以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农村产业为乡村产业兴旺奠定了良好基础,下一步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生态宜居是农村生态和人居环境质量的新提升。这既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共生,要“望得见山,看得到水,记得住乡愁”,也强调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增强农村居民的获得感。治理有效是乡村治理目标的新导向。相较于管理民主,治理有效要求更高、任务更重。报告提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为未来实现有效的乡村治理指明了新方向。生活富裕是农民生活水平的新标准。这是在生活宽裕基础上,对进一步提升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而提出的新要求。

乡村振兴战略为新时代我国乡村建设指明了发展思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实保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通过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助力脱贫攻坚,加快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农”短腿短板。其次,乡村振兴战略向社会各界传递了党对“三农”问题更为重视的积极信号。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这意味着各项资源配置要素将继续向“三农”倾斜,“三农”事业大有可为。同时,“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给广大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投资者吃了一颗定心丸。最后,乡村振兴战略突出了对农村现代化的重视。十九大报告中提到“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在原来“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上,提出了“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体现出中央对农业农村定位的再思考。在当前现代化过程中乡村出现衰退衰落,且“三农”问题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重要表现的情况下,乡村振兴战略中突出农村现代化,意味着在新征程中要让乡村为国家现代化作出更多贡献。

作者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挂职灌云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群众》(下半月版)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