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张孝德:读懂青山绿水,提升文明自信

[ 作者:张孝德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11-13 录入:王惠敏 ]

我们不能忘记,中国古代圣贤、文人他们诗篇与思想,是在走万里路,读万卷书中生成的。这是值得我们今天反思的是,我们今天的许多旅游者,却是走万里路,而不读万卷书;我们的文人学生,为了考试、为了做课题、写文章,也许读了万卷书,但没有走万里路。所以,我们要读懂中国青山绿水,就必须像古人一样要读走在青山绿水的自然之中。

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的文明只能存在于博物馆中,为什么中华五千年文明却生生不息,绵延至今,其秘密就在于,中国文明独特的的生成模式。中华民族文化的生成模式,用最通俗的语言来表述,就是中国文化是根源青山绿水的文化。中华民族虽然是没有统一宗教的民族,但中华民族是有统一信仰的民族,我们共同的信仰就是对天地敬畏的信仰。天地不仅是滋养我们生命的父母,而是也是中华民族信仰、精神、文化之源。我们的祖先以他们的智慧,在“仰望天文,俯察地理中”找到了中华文明之源,找到了人应该有的位置、社会应该有的秩序。作为中国万经之首的《易经》,64卦的演化就是以代表天的乾卦为逻辑起点。文王演的八卦所象征的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的八种自然现象,就是对青山绿水的另一种表达。作为中国智慧之瑰宝的老子的《道德经》所讲的“上善若水”的智慧、“天地所以能长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的秘密,都是源于天地之智慧。

所有的人类文明都是造化与天地之间,但对于天地感悟与尊重敬畏,中华民族做的最好。在浩瀚宇宙之中,天地自然是最大存在,是生命最大、最长久的存在。如果我们生命、社会与文明按照天地运行规律去进行,就是可以与天地同寿,这就是中国古圣贤发现的最大秘密。当今的工业文明时代,人类虽然以技术的力量创造了庞大的物质财富,但我们忘记了我们生命之源、民族文化之源的青山绿水。

从这个意义上看,《青山绿水看中国》这节目,给我们启迪,就是让我们在读懂青山绿水中,读懂我们文明的历史,找到民族的自信,重建我们的信仰。

读不懂青山绿水,就无法理解乡愁中国。“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将山水与乡愁联系在一起,所提出的著名“乡愁观”。读不懂青山绿水,就无法理解乡愁中国,可以说《绿水青山看中国》是对习近平提出山水乡愁观给予了很好的诠释。看完节目,我们深刻的认识到,承载着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古老乡村,就是镶嵌在青山绿水中一颗颗宝石。被选入参与节目的乡村故事中,其中有两位村民恰恰是我非常熟悉的老朋友。其中一位是来自有着800年历史的福建培田村的培田小学前校长吴美熙老人。这位老校长是一位真正的现代乡贤。有着30幢大宅、21座祠堂、6处书院、2座跨街牌坊和1条千米古街的培田古村能够完整保留至今,可以说与吴美熙等一批乡贤人物三十多年的默默坚守和执着的奉献密切相关。

另一位是来自黔东南苗乡侗寨最后牛耕部落的保护者“有牛哥”。他的名字叫杨正熙。当曾是村里第一个考上大学,并当上镇党委书记的他,看到传承几百年之久的当地特有水稻品种不断在他眼下“绝迹”时,他毅然辞去乡镇党委书记职务,回到村上土地里,开始农业物种收集与保存工作。他说:“只要能救护下一个珍稀农业物种,也比当那镇长书记值!” 他走遍黎平400多个村寨,采集到地方农业作物种子500多份,约有90个品种。保护了传统物种的同时,也使“牛草+牛粪+牛耕+放鱼+放鸭”传统方式种植得以保存。他也因此获得“有牛哥”的爱称。

节目中展现的这些乡愁故事,就是要告诫大家,在轰轰烈烈推进城市化的今天,我们不能忘记,中华五千年的文明生发于青山绿水之间,扎根在乡村文明之中。中华民族的历史决定我们不能走城市替代乡村的城市化。眷恋故乡和怀乡思归的乡愁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心理,但中国人应该是世界上乡愁情结最浓的国家,因为中国是世界上乡村社会发展历史最悠久、成熟度最高的国家。以乡村为载体、以乡村为根系的中国五千年乡村社会演化,形成乡情、乡思、乡恋已经融合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和中华文明的基因中。正因为如此,当我们面对绵延几千年的中国乡村大规模地消失,远离我们而去时带来乡愁、也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痛楚最深的乡愁。

读不懂青山绿水,就无法理解金山银山新财富观。在生态文明时代,随着绿色健康消费的兴起,以青山绿水为资本、为资源的绿色经济发展将会成为未来主导产业。早在2015年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期间,就富有远见地提出了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青山绿水看中国》这个节目,不仅使我们在青山绿水间看到一个有着历史悠久古文明的中国,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未来中国。在生态文明时代,青山绿水不仅是我们身心灵健康财富之源,也是未来绿色产业财富之源,是未来中国特色民族产业之源。正是看完这个节目给我的启示,我在网上做了收集整理,发现了如此之多的世界之最。

从自然地理的气候带来说,中国跨热带,北亚热带,北温带,北亚寒带,高原寒带5个气候带,全世界最多。从自然地理的地形上来说,中国有平原,低地,盆地,丘陵,山地,高原,草原,森林,雨林,沼泽,沙漠,有大陆,海岸线,海岛,有世界上所有的地形种类,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都更丰富。多元化的自然地理资源,成为多元化食物与文化资源的基础。中国是世界产茶大国,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的茶叶2000多种,在世界各国中可算首屈一指。根据西方植物学者调查,早期中国人吃的蔬菜有600多种,比西方人多六倍。中国食用菌资源十分丰富,已知的食用菌约657种。2005年中国食用菌的总产量达1200万吨,居世界第一。多样化的地理,使中国拥有世界数量最多的55个少数民族。由渔猎萨满文化的东北,游牧喇嘛教的内蒙古,绿洲回教的西域,高原游牧喇嘛教的青藏,农耕小乘佛教的云贵,原始文化的台湾,农耕儒家文化的内地等,如果多样化原生态文化,世界第一无与伦比。

这些丰富多彩的地理、人文资源,是我们发展未来生态文化旅游、有机食品、乡村旅游、健康养生、中国饮食、文化创意、民间手工业等诸多生态产业的重要资源。

读不懂青山绿水,就是一个缺憾的人生。我在节目中发现,参加节目的这些喜山乐水群体,个个精气神十足,充满智慧与正能量,这正是他们长期与青山绿水为友的原因所在。他们的行为说明,在信息化与生态文明并行的时代,如果你只是在微信和游戏的世界中看山看水,是远远不够的。而且时间过长,还会陷入中毒症。美国专栏作家理查德·洛夫的《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值得中国家长一读。这本被视为如《寂静的春天》那样具有开创性意义的环境著作,揭示的是现代儿童与自然之间的联系“令人惊异的断裂”。在信息化时代带来的“去自然化”的生活,导致儿童的“自然缺失症”,已经成为全球化时代人类共同的现代病。现代越来越多的儿童出现的生理和心理上的问题,比如肥胖、感觉缺乏、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症、抑郁症等等均是去自然化的后果。所以真心地希望《绿水青山看中国》能够让更多人、更多的家庭带着孩子走出单一的微信世界,到祖国的青山绿水中去。智者乐水,仁者乐山,青山绿水中有文明、有知识、有智慧,有健康,有人生。中国的青山绿水不仅需要从书本上读,还要在走万里路中读,这是一个丰富多彩充满魅力的未知世界,是我们可以一辈子读的天书。

作者系国家行政学院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光明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