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中国城镇化的国情背景。
一个国家的基本国情,形塑了一个国家的城镇化模式和进程。中国国情的特殊性,可以大致归为六个方面:
一是超大的规模体量。2016年全国总人口为13.8亿,中国拥有全球近1/5的人口,和几乎相同比例的农业人口和老年人口;人口规模世界第一,国土面积为世界第三,中国的国土面积相当于整个欧洲,而地形却更加复杂多样。因此,中国的城镇化就像一艘巨型火车,启动可能很难很慢,但一旦成功加速,就会成为带动全球发展的重要动力。
二是紧张的人地关系。中国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1公顷,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欧洲的 1/4。这意味着中国的城镇化必须坚持集约发展的路径,坚持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
三是显著的区域差异。由于地理环境、资源禀赋、区位交通、对外开放程度不同等因素,中国东、中、西三大板块发展水平极不均衡,无论是城镇化水平还是城镇化质量,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未来区域发展的收敛和均衡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四是特殊的制度环境。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维系了城镇化的低成本、高速度、粗放式增长,但也导致对土地财政和土地金融的依赖,对生态环境和社会公平的破坏,因此是不可持续的。
五是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华几千年的农耕文明,乡村与城市历来有着紧密的依存关系,正如近代学者梁启超所言:“欧洲国家,积市而成;中国国家,积乡而成。”因此,中国的城镇化不能单纯强调工业文明对于农耕文明的解构和改造,还要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实现传承和互动。
六是压缩的发展进程。欧洲的现代化经历 了300 多年的历史,而中国从改革开放以来不过30余年。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是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全球化、人文化、低碳化共同推进的“六化叠合”条件下,实现从传统到现代、从农业到工业、从计划到市场、从封闭到开放的“四个转变”,是一种高度的“时空压缩”。
以上种种,不仅是中国城镇化的挑战,也是机遇。既是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必要条件,使得1978年以来中国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2000年以来每年新增城镇人口达2100万人。城市形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均大幅提升;但同时也是产生诸多问题与不足的根源所在,尤其是“人的城镇化”严重滞后于“土地城镇化”,中国目前还有2.8亿“农民工”没有真正融入城市。
第二,中国城镇化的战略取向。
中国政府对城镇化进程保持了清醒认识,2013年和2015年,中央连续召开最高规格的城镇化和城市工作会议,总结经验、剖析问题,为中国的城镇化和城市发展做好顶层设计。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促进城市持续健康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实现五大目标:
一是开创生态文明新时代。农业文明让城市诞生于世界,工业文明让城市主宰了世界,生态文明让城市造福于世界。充分吸收古人将城市与山水和谐交融的营城理念,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以自然为美,贯彻低影响开发原则,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留给大众;实现绿色低碳、循环永续的发展,要“把碧绿还给大地,把蔚蓝还给海洋,把透明还给天空”。
二是开拓城市文化新境界。文化是“民族之魂”,城市是文化软实力的集中体现。规划大师沙里宁说过:“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我们要用先进的理念、正确的方法,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要传承历史文化,营造体现居民需求、时代精神与文化理想的物质环境;还要勇于创新建筑文化,创建体现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的人文城市。针对建筑创作有新的追求,既有历史韵味,又有现代气息。
三是构建空间治理新秩序。要建立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更好发挥规划对城市发展的引领和管控作用,进一步强化法定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坚持“规划先行,规划即法”,真正实现“一张蓝图干到底”。城市发展要更加开放,实现互补协作的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
四是培育创新发展新动力。创新是推动一个国家和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城市是创新的主体,新的技术、新的业态、新的商业模式都是在城市中不断涌现。无论是大城市还是小城镇,都需要通过创新提升发展;并且只要措施得当,也都能成为吸引人、培养人、陶冶人的适宜平台。
五是建设美丽宜居新家园。建设宜居家园是人类永恒不变的追求,更是中国人独有的情怀。中国人的人居环境观放大而为天下,凝缩而为家园,纳天地于怀,笼精华于身,达致“溪山潇洒入吾庐”的意境。当前,中国正在以“生态修复、城市修补”为重点,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魅力,力争让城市也能成为“诗意栖居”的天堂,真正做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第三,中国城镇化的经验。
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取得的成就,主要有四条经验:
一是坚持扩大对外开放。通过走和平发展道路,我们改善了发展的外部环境,与许多国家建立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广泛学习了大家在城镇化和城市发展中的经验和做法,使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也有机会向世界各国朋友介绍我们在城镇化领域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二是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通过劳动力、土地、资本、住房等领域的市场化改革,我们逐步摆脱了计划经济时期的制度束缚,成功实现了经济转型,为城市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在推行市场化的过程中,我们的法律体系不断得到完善,遵守契约的意识不断得到增强。
三是坚持调动地方积极性。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通过一系列放权让利的政策措施,再加上允许和鼓励“摸着石头过河”的容错机制,充分调动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得地方政府成为践行“中国奇迹”的重要力量。
四是坚持推动人的自由发展。通过不断加强人权保障,提高教育和培训水平,逐步推动城乡居民的自由迁徙,提供广泛的就业机会,鼓励和支持“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的奋斗精神和聪明才智,为中国城市的发展注入绵绵不绝的动力。
最后,我想简单介绍一下我所在的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作为中国城市规划领域的“国家队”,建院60多年来,我们一直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引领城市发展为已任,为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做出了自身应有的贡献。
我们承担了中国一半以上大城市的总体规划,主动支持了唐山、北川、玉树等城市的灾后重建工作,还积极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包括最近的雄安新区等重大战略出谋划策。
我们也是中国城市规划行业技术标准的主要编制者,为规范和指导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了基础指南。我们还是中国城市规划社会公益活动的组织者,为全行业搭建了沟通交流的平台。
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我们也迈出了重要步伐。我院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荷兰等国家的一些高校和同行单位,建立了定期交流机制,重点在人才培养、学术交流方面,建立了密切关系。
从这几条经验看,经济学、社会学的原理在哪里应该都是相通的。并且,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的发展,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的发展。而在这么多的国家中,中国与南美虽然相隔万里,但近些年来的交往也日益密切。并且我们在发展中都面临一些共同的机遇和挑战,比如发展的创新动力和可持续等等。我认为,中国与南美的相似性和可借鉴性非常强,可以发展出非常稳定的伙伴合作关系。
近万年的人类文明进程,以及可以想象的未来,都揭示了城镇化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古人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又说“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因此,让我们携起手来,为了我们更好的明天,推动实现一个更加健康、可持续的城镇化!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规划中国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