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以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为特征的信息技术对现代农业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农业的根本问题是效率不高、效益不强、效能不够,原因在于各生产要素缺乏耦合效应,产业链衔接不紧,农业大系统循环性、协同性不够。这就导致了农业发展较为粗放,而这种粗放是与长期以来农业基准数据资源薄弱、数据结构不合理、数据细化程度不够、数据标准化、规范化水平低等原因紧密相连。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技术的突破,更多的数据得到收集,数据流动性得到了最大程度释放,数据分析和服务能力得到显著增强,大数据逐渐成为了农业生产的“定位仪”、农业市场的“导航灯”和农业管理的“指挥棒”。目前,互联网行业是大数据应用的领跑者,农业正在与大数据加速融合拓展。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互联网+、农业大数据的工作。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发文,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的发展。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2015年国务院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农业部制定的《农业部关于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的实施意见》,都对农业大数据的发展做出了详细的规划和指导。各级地方政府逐步加大农业大数据工作力度,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14年,国内首个数据交易产业组织——中关村大数据交易产业联盟在京组建成立;2015年,贵阳大数据交易所正式挂牌运营;2016年,上海数据交易中心正式启动;天津、江苏等省市已经开始或正在规划辖区内农业大数据中心的建设。在积极推动大数据产业落地方面,在农业部的统一部署下,农业大数据工作积极推进,一些地方开始建有农业互联网小镇、农业物联网小镇,示范作用比较明显。
现阶段,大数据的发展进入到技术创新与应用并举的新时期。目前,我国大数据应用开始突破,如在气象、水文、交通等方面,已经初步实现了政府信息资源的部分增值利用;许多公司正在积极研究如何利用大数据推动新的商业模式,产生新的商业链条,包括通过电子商务来建立产品的关联关系,利用大数据进行有效的电子商务分析。但是,应该看到,一方面,我国农业大数据应用及运营能力不足,各地大数据项目中,超过七成都是大数据平台和基础设施建设,应用层面的软件开发不到10%,存在着“重建设、轻应用”,“重拥有、轻共享”的问题,从而导致数据使用程度不高,没有为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起到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农业大数据项目落地难,产生明显的效益更难,由于农业的复杂性和对农业产业价值链理解的局限性,还没有形成足够成熟的商业模式,市场化应用仍处于初级阶段。因此,一手抓技术创新,一手抓数据应用,两手抓,促进大数据落地,真正发挥大数据的作用,既必要也十分重要。
农业大数据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深入推进的过程。一是要“抓应用”,在不放松数据采集、数据标准制定的基础上,以大数据应用为突破,在应用导向下,瞄准关键问题,如数据质量、数据分析、数据价值等,重点突破数据工作瓶颈,发挥大数据战略资源作用,突出市场对大数据的价值挖掘;二是要“重分析”,要综合运用地面观测、传感器等信息技术,加强农业生产环境、动植物本体感知、农产品市场等全产业链数据的采集、汇聚和关联分析,提高农业生产管理、指挥调度等数据支撑能力和农业整条产业链的效率;三是要“促共享”,共享经济就是要实现资源的最优匹配,而大数据发展的成果理应为全社会共享,要利用大数据深入挖掘农业的文化传承、生态休闲、健康养生、科普教育等功能,大力发展智慧农业、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经济,提高全民参与程度,在供需两头做文章,丰富现代农业内涵。
农业从转型升级到迈向现代化,必然是一个漫长和艰难的过程,要推动其发展,不仅要依靠技术创新,而且需要组织创新,双轮驱动。,需要聚集社会力量,加强协作,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新经济、新业态的形成和发展。
(此文系作者在第十届亚洲果蔬产业博览会农业大数据共享经济高峰论坛上的演讲)
中国乡村发现网自:新型智慧农业研究院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