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山多地少,农业生产受资源约束,与发达省份比,农业集约化和规模化程度还比较低,互联网时代给广西农业信息化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为广西现代农业借助科技手段实现弯道超车提供了可能。
近年来,广西制定农业信息化工程标准体系,着力打造农业云平台和大数据管理平台,搭建农业数据信息中心,开发了大数据分析模型、建设了一批农业应用系统,进一步整合信息资源,建立起农业数据资源库,在110多个市县300多个乡镇搭建起电子服务平台,农业大数据在管用、实用上做文章,使信息“孤岛”连成“大陆”并活化起来,让数据更好地为政府决策和服务三农提供科学依据,互联网信息技术服务现代农业的水平显著提高,开创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局面。
统计决策有了“千里眼”“顺风耳”
“在大数据平台建设方面,广西农业厅走在了全区前列,值得借鉴和参考,为领导决策提供了精准依据。”今年5月初,为搭建政府系统电子政务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平台到广西农业信息中心调研的广西自治区政府办公厅调研组负责人宋庆荣对记者说,“农业部门在实现基础数据系统化的基础上,建设了数据比对、分析研判、图形动态展示等大数据平台,并在农业系统内实现了信息共享,直接服务于各级领导的决策。”
以往报灾情,要拿笔做好记录,回到办公室逐一录入系统再发送,耗时耗力又没有时效性,还容易出错。自从开发了农情信息管理系统,现在一旦发生洪涝灾害、台风等灾情,农情员到现场后,只要用安装有农情信息管理系统APP的手机一拍,打开灾情报损界面,填完相关数据,轻轻一点,灾情信息立即就传到了上一级,迅速、直观、可视,灾情一目了然。
“现在的农情是每周一报,手机APP操作便捷,在灾情发生现场就可以办公,不仅基层的农情员轻松,我们也比以往轻松多了。”自治区农业信息中心农情科农情员罗蓉介绍说,“以往基层报灾情靠烂笔头、破本子,走的程序多,耗费的时间长,省一级的农情员收集灾情靠电话催,催急了,个别基层农情员为了应付,有时候可能报上来的数据就不准确。自从有了这个系统,只要做到简单的‘三个一’,就可以完成报送,简单易懂好学。而且系统有定位功能,可以有效防止有些农情员偷懒随意用其他地方的图片糊弄的情况出现,真正做到了有图有真相!”
目前,广西农情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主要农作物的生产进度、面积落实、技术推广、苗情长势、产量预计、病虫害发生与防治等信息的采集与报送。此外,广西还在全区建立了25个苗情监测点,对水稻、玉米、甘蔗进行观测。开展甘蔗的监测预警工作,每月进行食糖市场形势分析,对糖料与食糖生产动态进行研究,并向农业部提供全区糖料与食糖市场预警分析报告。这些监测预警的数据及灾情数据,为政府决策、恢复生产提供可靠的依据。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海外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